认可你的成就并不同于接受你的成就,将它纳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行动:你接受你创造的东西,让它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认可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行动:你用你的判断力来评断创造成果。透过你的判断力,你认定那些成果是完整的。当画家在画作上签名,就是认可了那一幅画,认定它已经完成了。他的评断是:这一幅画完全符合我对于这一幅画的愿景。
从结构性张力的观点看来,当你认定成果已经完全或者部分达成,你等于是认定了自身现状的一个重要面向:创造活动的现状是不断变动的,而且朝着落实你的创造愿景迈进。
此外,如果你能认可自己创造的成就,也可以确认与强化你已经进入完成期的事实。
当你处于反抗―――顺应取向之中,也许你常常忽略了认可这个步骤。你对于成就的认可并无太大意义,因为你认为造就成就的是环境(运气),而非你自己的创造历程。因为成就取决于环境的运气因素,你几乎无法居功。
当你在进行创造活动时,能够宣布成就已经达成的,只有你一个人,因为唯有你能够决定现状是否与你的愿景相符。
以黑白电影的上色为例:颜色改变了电影的世界。当年,国会议员曾考虑要立法禁止将黑白影片上色,但是他们忽略了来自于电影圈的呼声。当你创造出某个东西后,所有权属于谁?这是一个重要议题。如果你创造出一个符合自己愿景的作品,其他人有权改变它吗?
因为评断是创造历程的关键环节,所以创造是否已经完成,只能由创造者来评断。
如果你创造的是一幅画,何时才算是画完了 ?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任谁都可以用各种方式在画面上增添细节或进行改变。而你评断作品完成的方式,则是认定它符合你的愿景。换言之,现状与你对于成果的愿景相符。
相似的,如果你正在写一份报告,到什么程度才算写完?因为你永远有可能以其他方式为报告增添细节或者改编它,能够决定写完的,只有你自己。而你评断报告完成的方式,也是认定它符合你的愿景。
在创造取向中,这种评断是关键的。
最近流行起来的一个观念是:人们应该避免评断任何东西。然而,如果你评断的是成果的状态,评断就成为创造活动的必要环节。
就像美国作家柯翰默在《时代》杂志上一篇敏锐的文章所说的:
也许语言的状态是最容易造成道德误解的:也就是那种全无道德评断,中立而没有价值取向,「完全不做任何评断」的语言。如果真有那么一回事,道德论述就变难了,道德评断也不可能了,道德争辩也变成难以想象的。……就算是立意良善,模糊道德评断也是会带来问题的:那会变成一种习惯。那是一种我们承担不起的恶习,因为现代人对于道德评断的容忍度已经在下降了。许多严肃的概念被拿来乱用,用于为各种各样的理念服务,以至于它们已经失去了力量。例如,每当发生不公不义的事件,我们就 用「种族灭绝」一词来描述,无论是越战、情色文化或者第三世 界的生育控制。我们必须用「大屠杀」这个新词来取代它。但是,这个新词应该再过不了多久又会变得琐碎浅薄上个月才刚刚有 一位公共电视台的财经评论员提到某次股市崩盘,说那是1981年的大屠杀。结果主持人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处于反抗―――顺应取向中的人们之所以倾向于避免进行区别与评判,是为了避免发生冲突的体验。在创造取向中,进行评判是关键的,而且进行重要区别的能力更是创造历程的先决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