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这样的人:
他们不管自己是否学识渊博,也不管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他们总是喜欢四处教别人做事。
这样好为人师的人往往不受欢迎
一、没有人喜欢总是被别人说教
孟子有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事事做别人的老师。
这句话另一方面的意思是说:没有人喜欢总是被别人说教。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是为你好”,最后却导致谁都过不好。
只因好意再多,落在不适用的人身上,只会演变成恶意。
宇辉就曾劝表弟辞去在老家的轻松工作,南下打拼。
结果表弟在深圳不但经常加班,还挣不到任何钱,最后只得又回老家。
董宇辉对此感到很内疚:
“后来,我就再也不给人乱建议了,我们偏颇、片面、狭隘的思想不足以指导别人的人生。”
想起巴普洛夫也说过: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
一个人再宝贵的经验,总有过时的一天;再丰富的眼界,总有看不到的背面。
当人在走自己的路时,过多的“善意”指点,只会让他多绕远路,甚至误入歧途。
若真心为人好,就把想当老师的欲望彻底收好。
二、保留你的边界,不要越界
生活就是这样,你有你的边界,他有他的边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见过或者听说这样的场景:
在公园或小区里经常有人围观别人下象棋,如果一个人安静地看别人下棋倒不会引起别人的厌烦。
如果你看别人下棋的时候总是在边上指手画脚,说这一步棋下错了,那一步棋应该怎么下,等等,这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厌恶。
《名贤集》里面有句话:“观棋不语真君子。” 讲的就是在看别人下棋时,千万不能七嘴八舌,只有静静地观看棋局,才是真正的君子。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的太近,会被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保持距离,拥有各自的边界并懂得适可而止
很多时候,只是一味的想指导别人而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就是情商太低,这在被指导的人眼里就是一种流氓行径。
三、不在别人的人生里指点江山
《禅院文集》里有这么一句话: “不要试图去改变或改造对方,那是在作践自己,自讨苦吃,忍受不了,就改变自己。”
当双方的认知和角度不同时,你纵是竭尽全力地劝服,最终也只会两败俱伤。
作家白先勇和台湾主持人陈文茜是好朋友。 白先勇创作青春版《牡丹亭》后,受到了广泛好评,但陈文茜对此却评价不高。
白先勇发现后,便很少在她面前提及此事,可这丝毫不影响二人关系。 陈文茜感动地说:“非常感谢,他可以创新,我可以顽固,谁也不必去说服谁。”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接受事物,当你代入对方角度时,便深知这有多么窒息。 赠予者虽有慷慨的余地,接受者同样有拒绝的权利。
真正的“为你好”,并不是你觉得有多好,而要看对方觉得到底有多好。 不考虑对方感受的“理所当然”,只会成为一把诛心的剑。
王志文老师有过这样一段台词:狗要吃屎,你千万不要制止它;不然它以为你要给它抢,说不定还会咬你一口。能改变自己的是神,想改变他人的都是蠢。
位置不同,少言为贵;认知不同,少辩为上;管好自己,莫渡他人;自渡即是渡人
毕竟在乌鸦的世界,天鹅也是有罪的
写在最后: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
泰勒斯回答:“认识你自己。”
又问:“什么是最容易的事?”
答:“给别人提建议。”
这位古希腊哲学家明显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
人生在世,与其多管闲事,好为人师,不如学会克制自己,放过别人,放过自己,这样的你才能够过得更自在,轻松,潇洒,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