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贵为天子,身着龙袍,以辇代步,住在金鸾宝殿,处处彰显尊贵。
其食,自然也是不同一般。
清皇室源起于东北满族,因此在饮食上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
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
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
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
皇帝平时用膳的地点不固定,大多在寝宫的东、西间或办事场所。
用膳时,东西两边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间南门,东西两边是给皇帝留用的,因为皇帝要坐东朝西用膳。
膳房太监负责摆好膳桌,铺上桌单,开膳时间一到,侍卫便通知御膳房将膳食送上,这叫“传膳”。
然后,太监们便手捧红色漆盒排着队进来,将各种菜肴、饭点、汤羹等迅速端上餐桌,按照规定位置摆放好,无关人员一一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监。
这时,皇帝在太监簇拥下步入膳桌入座,准备用膳,四名太监垂手立于皇帝身后,一名年长的侍膳太监则站在一旁,负责给皇帝布菜。
膳桌一般用三张桌子南北向拼成,中间一张桌子供皇帝进膳用,主要摆放几只时令鲜菜和水果等。
在膳桌旁边还另设一几案,以备皇帝赏赐,皇帝觉得哪道菜特别可口,说声“赏”,这道菜便会被放到几案上。
之后放入配有开水加温的食盒内,送到被赏赐的官员府中或妃嫔宫中。
待膳太监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牌,查看变色不变色,以检验饭菜是否有毒或变质。
用试毒牌检验过之后,太监再亲口将每道菜尝一口,谓之“尝膳”。
验证无误后,皇帝才示意待膳太监将自己喜欢吃的菜点盛至碗中,开始享用。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
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
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菜谱变少,120道减为64道;
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
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
皇帝吃饭有个“吃菜不许过三匙”的规矩,无论什么菜,都不能连吃三口,吃过三口的菜立即撤下。
因为皇上爱吃不爱吃的,都不能让外人知道。如皇帝说句“这菜不错”,太监再舀一次后,边将这菜往后挪。
假如连吃了三口,太监头就会喊一:“撤”。此后十天半月就不会再有这道菜。
皇帝的用膳器具也是极为讲究的,以金银器为主,显示皇家的气派。
皇家独爱黄色,就连“垃圾篓”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