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实践用较长的音频方式进行内容输出,有了些新的感受。
最早我都是用一分多钟或两分多钟的短语音,把一段话简短说完,从没有刻意规划主题是否讲完、意思是否说清。因为接触得少,当时对这种输出方式的感受并不明显。直到周末听了剑飞老师的直播回放,加上看了他近期的文章和其他小伙伴的相关内容,有了输入后,才对长语音输出有了大概的想法。
有了想法再去实践,对观点的检验就变成了真切的感受。我发现长语音形式明显更好,因为它没有限制,不用急着结束一段话,脑子里会自然涌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想把主题讲得更充实。这种方式能让内容围绕主题延展,不像之前把一万字全给AI提炼主题时,内容交叉杂乱,最后得到的东西反而不贴合自己。
现在录一段长语音,基本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就算偶尔偏题,也能主动拉回来。这时大脑会集中在主题上思考,有助于锻炼对单个主题的发散思维,还能留一点停顿时间,思考“还能补充什么”。
测试中还发现一个小细节:手机屏幕大概七八分钟会自动熄灭,但熄屏后录音并没有停止,解锁后仍在原页面,内容也完整收录了。这让我想起剑飞老师直播里录制视频时摄像头灭掉的场景——熄屏状态下,别人只会以为你在打电话,不会觉得奇怪,能减少被关注的压力和尴尬,让人更投入录制。
而且熄屏后不用关注录制时长,不会潜意识里纠结“太长还是太短”,能更专注于内容本身。不过刚刚录制时,脑子里闪过一个相关的点,没及时记录就忘了,这也是个提醒:输出时想到相关内容可以先记下,避免遗漏。
从语音转文字的方式到音频输出,实践后才慢慢get到两者的区别。这种在尝试中积累的经验,让输出变得更高效也更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