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感受春天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美味,激发学生观察春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师生的学习生活,增强健康生活的意识。
一年级“舌尖上的春天暨吃春研究性活动”倡议书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您们好!
又一个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三月向我们走来,虽然有些春寒料峭,但探究性学习却让孩子们感受着春天的勃勃生机。在这春意盎然的三四月份里,我们一年级的“舌尖上的春天暨吃春研究性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各种春芽开始蓬勃生长荠菜、香椿、韭菜、槐花、榆钱、蒲公英、白蒿……喜欢美食的中国人不会忘记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馈赠,古人就有“吃春”的习俗。“吃春”又称为咬春或者啃春,是指要在春天吃适宜养生的食物,也是指要多吃时令季节的果蔬。
为了使我校一年级学生的各项活动真正做到植根生活,化育生命。为了使我们一年级师生、家长感受春天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美味,同时激发学生观察春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广大一年级师生的学习生活,增强健康生活的意识,我们一年级定于2019年春季举办“舌尖上的春天暨吃春研究性活动”,现将活动方案制定如下,望各位老师、同学、各个家庭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来。让我们共同在今春感受、重温春天的美好,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由了解吃春的文化,认识吃春食材的实物,以及各种食材的作用和功效,参与制作食物的过程,品尝食物的味道等多方面内容组成。在活动中或结束后穿插相关的语各科方面的学习内容。
活动主题
品尝春天的味道,感受春天的美好。
三、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简单了解吃春的文化。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在家完成。
了解常见的六种春芽的食用价值。动手做一样食物。
1.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春芽如荠菜、香椿、韭菜、榆钱、蒲公英、白蒿等的食用价值及吃法。
2.利用放学时间家长带学生到田野里认识荠菜、香椿、韭菜、榆钱、蒲公英、白蒿等。最好动手挖一挖或者到市场买一买。
3.动手实践,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春芽亲自制作一两样食品。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4.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春芽,可以是它的食用价值也可以是用它如何制作食品,可以录制成视频。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阶段:活动的主体部分,在校完成。
1.小组内相互介绍本组要求介绍的春芽,选出优秀者代表本组介绍。(提前分好工,各组重点介绍的的春芽不同。)
2.学生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包水饺,吃水饺,品尝春芽的味道,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准备的物品
1.食材类:头刀韭菜、荠菜、香椿、榆钱、白蒿、蒲公英、白面、鸡蛋、猪肉等
2、工具类;面板、菜刀、擀面杖、电饼铛、锅,以及盘子筷子等。
3.语文数学老师在活动中穿插和学科相关联的学习内容。
第四阶段:分享活动的感受与收获。
1.学生畅谈参与活动的体会和感受。
2.让学生结合吃春活动时的情景,仿照《端午粽》一课重点词语,进行随生活仿写词句的训练。
活动时间:(4月12日)周五下午14:00---17:00
活动地点:本班教室
一年级级部
2019年4月8日
准备准备:各种食材,物品,以及《吃春》海报。
活动过程
一.循环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柳树姑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二.简单介绍吃春的文化
1.出示幻灯片:
2.老师简单介绍吃春的文化
“吃春”又称为咬春或者啃春,中国民间立春节令食俗。既是指在春天要吃适宜养生的食物,也是指要多吃时令季节的果蔬。”
吃春第一口,最讲究的是入春头场春雨后的荠菜。“香椿也是吃春的主打。俗话说“雨前香椿嫩无丝”。如果说吃荠菜是吃“春嫩”,吃香椿便是吃“春香”,那么,当榆树、槐树开花的时候,摘吃那一串串淡青或金黄的榆钱儿和金盏银钟般的槐花儿,便是吃“甜春”了。“头刀韭菜”也是吃春的主打。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动手包韭菜馅的水饺。边吃饺子边喝上一杯蒲公英或者白蒿泡的水,慢慢地细细地品尝春天的滋味,真是舒服极了。下面有请主持人。
三.结合实物或者PPT介绍春芽的食用价值和吃法
1.小主持人介绍活动的目的。
男女各一名:汪泽源、王籽淇(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2.小组内相互介绍,选出代表本组水平者代表本组介绍春芽的食用价值和吃法。全班评出优秀者到其他班介绍。
为了促进各个班级之间的交流,其它兄弟班的同学也来我们班介绍各种食材的用法,其中一位同学在介绍榆钱的吃法时,我发现一位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说得很有条理,用上了首先……接着……然后……再……最后……很有条理,赶紧表扬了这位同学。引导其他同学介绍食材的做法时有条理说清楚。引导让孩子学会更有序的组织语言,学习表达。
四.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生学包饺子。
1.数学.语文老师见机穿插与活动过程和学科内容相关联的学习。(详见教学设计)
第四阶段:享受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成果
1.参观煮饺子过程。
2.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3.带几个饺子回家分享给家人。
教学设计
吃春品出味道——词句小训练
课程目标与内容
1.让学生结合吃春活动时的情景,仿照《端午粽》一课重点词语,进行随生活仿写词句的训练。
2.交流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教学过程:
播放活动视频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参加吃春活动收获了与感受?用上“不仅……还……”来说具体。
汪:我不仅认识了六种春天的植物,还学会了包饺子。
伊,我不仅学会了包饺子,还学会了分享,我给哥哥带回家饺子,哥哥吃了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丁:我不仅学会了包饺子,还学会了用白蒿泡茶。
师:你把做白蒿茶的制作过程说给大家听一听。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说清楚
丁:我首先把白蒿洗干净,接着用壶接上水,然后把白蒿和红枣放进壶里,插上电烧开。最后把水倒出了就可以喝了。
季:妈妈在家教我学会了做榆钱饼。首先把榆钱洗干净放入碗中,接着倒入水,面粉和白糖,然后用手把它们揉在一起,拍成小饼子,最后在电饼铛里倒点油,榆钱饼放进去做熟就可以吃了。
齐旌丞:老师我做的不是榆钱饼是榆钱窝头……
设计意图:交流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结合吃春活动情景,仿照《端午粽》一课重点词词句循序渐进有梯度进行训练。
1.利用短语,描述春芽。
出示《端午粽》中的叠字短语,仿照格式描述春芽。
张:青青的韭菜
刘:香香的香椿
李:黄黄的蒲公英花
王:圆圆的榆钱
……
练习“又…又…”短语
王:香椿又绿又香
李:榆钱又圆又绿
燕:蒲公英又黄又绿
张:韭菜又绿又细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对植物有更深刻的体验,不自觉地把观察到的从颜色、味道、形状等方面利用短语表达出来。
2.出示《端午粽》中有关粽子样子的描写,仿说。练习从外到里的表达顺序。
张:饺子是用白白的面皮包的,里面裹着绿绿的韭菜,中间有几粒红红的肉。
王:饺子是用黄白相间的面皮包的,里面裹着香香的韭菜,中间白白的虾皮和黄黄的鸡蛋。
……
设计意图:有了之前叠字短语的积累,根据例子仿写,降低句子仿写难度。
3.出示《端午粽》第二段,回忆参观煮饺子吃饺子时的场景,说一说。
汪:王梓瑞爸爸一掀开锅盖,煮熟的饺子就像一群小鹅在水里游来游去,飘出一股清香香来。馋得我直流口水。
于:尚昌华爸爸端来一大盘煮好的饺子,盛到盘里六个,我咬了一口,真是又香又好吃,美味极了。
李:我们包的饺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韭菜馅,还有蒲公英馅和荠菜馅。
张:我们在学校美滋滋地吃了之后,老师还给我们每人装了几个,带回家分给家人吃。
设计意图:在前面短语、表达顺序训练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将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的所观、所感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仿写练笔。
结合吃春活动场景,仿照《端午粽》,画一画,写一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吃春活动中语文元素,美术元素,个人情感整合的具体呈现。
四、课程反思
1.最大感受是做一件事情只有全情投入,才能生出智慧,把事情做好。
起初根据孩子们喜欢“吃”来确定举行“舌尖上的春天暨吃春研究性活动”之后,我就在想如何在吃春的过程中融合语文的元素,很长时间理不出思路,晚上睡不着在想,甚至做梦也想,早上一醒来也想,真是“走火入魔才能成”。正巧刚刚学习《端午粽》一课,读了端午粽一文,水饺,粽子两者不正有许多共通之处吗?我醍醐灌顶,突然顿悟,于是我和王老师商定将《端午粽》这课中的叠字短语,“又…又…”短语,由外到里的表达顺序作为语文元素穿插在活动之中,最后让孩子根据自己吃春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进行词句的训练。
2.预设很美好,现实很惨淡。
当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水饺出锅后,每个孩子眼前有美食,我还想引导学生仿照《端午粽》按由外及里的顺序说说饺子,学生一百个不想听了,此刻我的话哪有美味——饺子的诱惑力大?还好我及时闭了嘴。同学们美滋滋地吃了起来,除了品尝各种馅的饺子外,他们还喝了丁子轩现场亲手泡制的白蒿茶,还吃了季育莹在妈妈指导下提前制作的榆钱饼等。
3.搭建平台,给学生机会,他们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
如在介绍春芽时语言生动,富有特色。
“大家好,今天我们让一起来了解一下白蒿。
白蒿是春季最早变绿的野菜,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拔来当柴烧”,就是说在三月的时候吃白蒿是最鲜嫩的,还可以治病;到了四月白蒿的叶子就变得又大又绿,味道也变了;到了五月,白蒿的杆子也变老了,只能拿来当柴烧了。
白蒿不但可以吃还可以治病。可以治疗嗓子疼痛,关节炎,胆结石,还可以保护我们的肝脏。
白蒿可以泡水喝,可以煎鸡蛋饼,还可以包水饺吃。
这就是我了解的白蒿,谢谢大家。”
4.留心学生发言,会发现生成新的语文元素。
如,学生结合实物介绍春芽的吃法即制作过程时
我发现一位同学用了“先,接着,然后,最后”等。
我很好的捕捉到这一点,引导同学们介绍时用上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制作食品过程说清楚。从孩子们谈活动感受中可以看出提升。
五、课程评价
在吃春活动之前,大部分孩子只认识韭菜,对其他五种常见的春天的春芽是不熟悉的,甚至部分家长不认识白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部分结合实物孩子认识荠菜、香椿、韭菜、榆钱、蒲公英、白蒿这六种植物,并通过同学们的介绍了解了它们的功效、食用方法等,给学生埋下一颗想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花花草草欲望的种子。有同学周六去田野里去挖白蒿,苦菜,蒲公英。有学生在家动手制作美食,活动刚结束后的周一早上,学生们纷纷带自己在家制作的榆钱窝窝头,香椿鸡蛋饼,荠菜饼等来学校分给老师同学吃。
通过分析小练笔作业,我们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能仿照例子写出吃春活动时的场景,除了有的孩子写出了吃饺子,有的孩子还创造性地写了吃汤圆。
在介绍春芽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看、摸、闻、尝全面地认识了荠菜、香椿、韭菜、榆钱、蒲公英、白蒿,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其中在说到蒲公英的时候,燕同学说:“又黄又绿”,我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举起手中的蒲公英说:“蒲公英的花是黄的,叶子是绿的,所以说它又黄又绿。”听完大家心服口服。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做中学”,孩子应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在活动中增添更多有意义的经验,这不就是现实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