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碧水长相忆》,是我1984年写的散文。四十年过去了,应该早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没想到它的生命力依然强大,依然顽强地扎根在战友们的内心。去年,有一位老铁道兵在生命弥留之际,要求亲人给他念这篇文章,为自已送终。前天,天津一位老铁道兵将该文制成美篇,在网上推介。这都是作家,收藏家,铁道兵历史文化学者梅梓祥转告我的信息。梅长期在铁道兵报工作,改工前改工后都是文艺部主任,联系广泛,对这支队伍的文人墨客都很熟悉,他的办公室是铁道兵文化汇集的高地,是联系交流的枢纽。他多次在网上推荐这篇文章,还以作家独到的视角,热情洋溢地写下精彩的评论。他及他提供的这些信息,让我十分感动。不由得想起当年我写这篇东西的背景和初衷。
撤销铁道兵,改成铁道建设公司,在今天看来,是党中央作的一项非常及时,非常正确,非常英明的决策。四十年来,这支队伍为国家作出了超乎想象的贡献,自身也得到超乎想象的发展和提高。于国,于民,于自己,都是皆大欢喜。可是,在撤销之初,对广大铁道兵干部战士,是天大的事,无异于晴天霹雳。大家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波澜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学习,宣讲,动员,依然是“剪不断,理还乱。"有的领导在动员会上宣讲,讲着讲着,自已却掉起了眼淚,哽咽起来。他们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但不知向谁说,怎么说。他们有满腔情感要倾诉,不知向谁倾诉,如何倾诉。我是铁道兵的一员,穿了近二十年的军装,我与大家的思想感情一模一样。我一直在团,师,兵部机关,没有在施工第一线干过。可是,我去过京原,襄渝,青藏,南疆,通霍,兖石,大秦等铁路工地。在引滦入津工地拍电视剧《527级台阶》时,我是制片主任,领着剧组扛着机器导具,徒步上下五百一十七级台阶,在景忠山隧道拍攝近一个月。我了解铁道兵生活,也理解大家的心情,我也想找机会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正在这时,原铁道兵文工团马树森团长来找我。他说,善后(铁道兵撤销后,组建了一个善后工作组)准备将铁道兵有史以来,发表在报利上的散文,报告文学,精选一下,编一本书。現在,缺一篇历史总结性的文章。经过大家研究,认为由你写最合适。真是一拍即合,我很痛快地答应了,并表示努力完成任务。
进入写作阶段,我强迫自己先冷静冷静。我问自己,多少天来,我内心翻腾的究竟是什么?部队指战员纠结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说出心里话。铁道兵为什么要撤销,中央文件讲得很清楚,道理大家都懂。坦率地说,大家也想过铁道兵撤销后,对个人前途,家庭生活的影响。但我觉得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撤销"两个字太刺耳了,这不是抛弃吗?一个十几万人的兵种,一个有三十五年历史的兵种,一个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流血流汗的兵种,被人民军队抛弃了,被国家抛弃了,成了历史的弃儿。这太伤自尊,伤感情了。难道我们干的不好?难道我们贡献还不大?难道以后发生战争,真的不需要铁道兵?难道……想想施工中牺牲的战友,看看每条铁路沿线的烈士墓,大家的心怎能平静?!军人争强好胜的秉性,荣誉感,和自尊心,怎能接受?!他们太需要被肯定,被赞扬,被安慰。也应当被肯定,被赞扬,被安慰!想清这一点,我就找到了作品的基调。
动笔写作时,我就掉进了激情的旋涡。曾经见到的,听到的,深藏在心底的一幕幕动人的往事,潮水般涌来,搅动我的五臟六腑。经常热泪盈眶,夜不能眠,不尽快写出,就不得安宁。不缺素材,不缺激情,写得很顺利,不到一星期就完稿。我向马团长交稿,他看后很满意,后来作为他们编的《情漫山河》的压轴篇。
《情漫山河》工程浩大,出版太慢。我的稿子写出大半年了,还不能面世。为了将该文尽快让广大指战员看到,我请示领导后,在自已主编的《志在四方》率先发表。我编《志在四方》十几年,从未发过自己的作品,这是头一篇,也是最后一篇。紧接着《铁道兵》报连载,影响更大。有人告诉我,不少战士是流着眼泪看完的。有不少单位制成配乐朗诵,在工地抪放,在连队抪放,在部队开会集合时抪放。还有人对我说,某师党委作出决定,将该文作为传统教育的教材,一直保留下去。我亲身经历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在《铁道兵》报刚刚连载完时,我去大秦线采访,在十七局四处的一个连队。连长指导员格外热情,让炊事班炒了很多菜,还开了一瓶酒,频频举杯。我从不喝酒,何况刚作完痔疮手术,医生千叮咛万嘱咐,切不可喝酒。连长说,你的文章写得太好了,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解开了战士们心里的疙瘩,我们感谢你。无论如何得喝了这一杯。指导员说,是啊,我们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你替我们说了。我们想抒发的感情,你替我们抒发了。你是来我们连的第一位大作家,我还看过你写的电影《神鞭》哩。我这才知道,他们由于过份崇敬,竟把我当成了冯骥才。我作了解释,但酒是解释不掉的,咬着牙喝了两三杯。接着,我又跑了几个连,碰到的是同样的情况。虽然内心很感动,但,痔疮手术白做了。
也许是部队反响太强烈,1984年底,铁道兵政治部给我发了张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的奖状。我当战士时,年年是五好战士,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但,自从提干以后,再也没当过先进模范,我很习惯,从没想过这事。没想到,这年突然当了先进,肯定是这篇文章起了作用。1988年,我已调中宣部工作快两年了,铁道兵政治部还给这篇文章,评了优秀作品一等奖。
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不指望《苍山碧水长相忆》流传久远,百世不衰。四十年了,还有人记得,我己心满意足了。但铁道兵的功绩,铁道兵精神,永远不会被祖国和人民忘记。铁道兵撤销四十年了,在这四十年中,中央主流媒体,经常刊登反映铁道兵的文章,抪送铁道兵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出版铁道兵的图书画册,展览铁道兵的美术作品。党史,国史,军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从未中断对铁道兵历史的研究,并将其写进党史,国史,军史。全国多地修建了铁道兵纪念館,纪念园,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民没有忘记铁道兵,国家没有忘记铁道兵,历史没有忘记铁道兵!
再 让我们看看十分发达的自媒体吧。如今的网络,几乎人人参与,个个发表消息意见,真的假的混杂,对的错的都有,非常热闹。令人感动的是,铁道兵的身影时时出现。有一条消息说,成昆线某铁路大桥,在灌注桥墩时,一名战士不慎掉进桥墩中,无法救出,凝固在桥墩内。为纪念牺牲的烈士,所有经过大桥的火车,都鸣笛致敬。还有一条消息说,人民解放军最近重新组建了铁道兵,全部现代化装备,人员编制,任务要求都写得清清楚楚。这两条都是假消息,前一条违背施工技术,根本不可能发生。第二条是一位作家写的小说,纯属虚构。但,这两条信息被当成真事传抪得很快很广。知道内情的人在网上多次澄清,依然不管用,反而越传越广,直到现在还经久不息。是人们轻听轻信吗?也是,也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赋予英雄人物以神话色彩,以表达敬意,如大禹凿龙门,诸葛亮借东风等。在人民群众心目中,铁道兵具有这样的英勇献身精神,就应该恢复重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是他们的一份敬意,一份感情。我不嘲笑他们,而是表示深深的感谢。我只想大呼一声:“铁道兵战友们,集合,列队,向广大人民群众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