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正处在一个关键的人生路口,周围考研的浪潮汹涌,老师的询问又增添了一份压力,而她自己内心却是一片迷茫。你想帮她拨开迷雾,找到真正属于她的方向,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推着走,这份用心真的非常珍贵。教练式的对话方式确实是最适合她的——不是给她答案,而是帮她点亮自己内心的灯。
第一阶段:建立信任与安全感,探索当前状态
1、开启话题,表达关切与中立:
1)“听说最近很多同学都在准备考研,老师也找你聊了考研的事情?我很好奇,这段时间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开放式问题,关注她的情绪和体验)
2)“我注意到你最近在考虑考研的事情,能跟我聊聊是什么让你开始思考这件事的吗?” (聚焦引发思考的原因,而非直接问决定)
3)“关于考研还是不考研,我知道现在你周围的声音可能很多,你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哪怕是很模糊的想法或者矛盾的点,都可以说说。” (鼓励表达任何想法,强调模糊和矛盾都是正常的)
2、探索“跟风/氛围”的影响:
1)“你说到寝室和班级的氛围对你影响很大,具体是哪些方面让你觉得‘好像也应该考虑考研’呢?” (深入理解外部压力的具体来源和机制)
2)“看到那么多同学在准备,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比如:着急?不安?羡慕?困惑?或者其他?)” (探索情绪反应)
3)“如果现在完全没有同学在考研,也没有老师问你,你觉得你还会主动去想考研这件事吗?为什么?” (帮助剥离外部影响,触及本心)
第二阶段:聚焦“她”的核心——价值观、兴趣、目标
3、探索她对“未来”的想象(即使模糊):
“抛开考研这个具体选项,想象一下你希望大学毕业1-2年后,或者3-5年后,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做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状态会让你觉得满意或有成就感?” (引导描绘愿景,而非路径)
“对你来说,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者生活状态,最吸引你的几个点是什么?(比如:挑战性?稳定?高收入?创造性?帮助他人?自由?学习成长?或者其他?)” (挖掘核心价值和驱动力)
“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兴趣或者优势在哪里?有哪些事情是你做起来比较投入或者感觉有天赋的?” (连接内在特质)
4、澄清考研在她心中的“意义”与“代价”:
“如果你选择考研,对你个人来说,你希望它能为你带来什么?(比如:更好的工作机会?深入某个领域的知识?逃避就业压力?满足家人期望?证明自己?或者其他?)” (探索考研对她的个人价值和潜在动机)
“同样,你觉得如果选择考研,可能需要付出哪些‘代价’?(比如:时间、精力、可能错过校招机会、经济成本、心理压力?)” (引导理性思考成本)
“如果不考研,直接去工作或尝试其他路径,你觉得对你个人来说,最大的好处可能是什么?最大的担忧又是什么?” (平衡地看待两个选项)
第三阶段:挑战假设,拓宽视野,评估信息
5、挑战“必须考研”的假设:
“你感觉现在‘好像必须考研’的想法,是基于哪些信息或者判断呢?(比如:听说好工作都要研究生?感觉本科找不到工作?大家都考所以应该是唯一出路?)” (暴露潜在的、可能未经检验的假设)
“有没有了解过你感兴趣的方向/行业/岗位,对学历的真实要求是怎样的?是普遍要求硕士,还是更看重经验/能力?” (引导基于事实做判断,而非传言)
“在你认识的人或者了解到的信息里,有没有不考研也发展得不错的例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拓宽视野,打破思维定式)
6、评估准备度与兴趣:
“如果现在决定要考研,你觉得你对目标专业/方向的真正兴趣有多少?是发自内心想深入研究,还是觉得‘考这个可能容易/热门’?” (区分真兴趣和功利选择)
“评估一下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和动力,如果投入到一场需要持续高强度努力的备考中,你觉得自己的准备度如何?(包括知识基础、自律性、抗压能力等)” (诚实评估可行性)
“想象一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大量的文献阅读、研究任务、论文压力),这种状态吸引你吗?还是让你感到有些抗拒?” (具象化研究生生活)
第四阶段:促进反思,赋能决策
7、总结与反思:
“聊了这么多,你觉得现在自己关于考研的想法,和最开始有什么不同吗?哪些点变得更清晰了,哪些点可能还需要更多思考?” (促进自我觉察)
“现在回过头看,‘跟风’这个因素在你现在的考虑中,还占多大的比重?” (反思初衷的变化)
“你觉得自己还需要哪些信息或者经历,才能更清晰地做出这个决定?(比如:去实习体验职场?找学长学姐聊聊?深入了解某个专业的研究生课程?)” (明确下一步行动)
7、赋能与支持:
“无论你最终做出什么选择(考研、工作、考公、创业、Gap Year…),最重要的是这个选择是你自己经过思考,觉得最适合当下这个你的。选择本身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你能否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投入其中。” (强调自主权和责任感)
“你觉得在做出这个决定的过程中,最需要我或者其他人的什么支持?” (表达支持意愿)
“接下来你打算做些什么,来继续探索和确认自己的想法?” (推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