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青春校园推理小说。东野圭吾成名之作,正是这本书的成功获奖,使得东野圭吾从此走上了专职写作的道路。本篇文章1494个字,阅读需要3分钟。
放学后,满怀思绪地走出教室走廊,头顶上黑色物体轰然砸下,条件反射地躲开,一盆天竺葵落在刚才站的地方,碎成片片。。。
去学校的路上,刚挤出电车,被人猛撞了一下,差点跌落轨道,刚刚站稳,一辆快车呼啸着擦肩而过。。。。。。
。。。。。。
在这样一所女子高中,在这样平淡的校园时光和无聊的教师生涯中,三次有意无意险些被要了性命的事件,让主角前岛老师确信有人要蓄意谋杀他。
谋杀案确实发生了,被杀的却不是他,就在他以为之前的三次意外纯属自己敏感之时,别人却真的因为恰巧替代了他,而被误杀了。真相一个连着一个,在你自以为看清凶手的时候,却又出现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谋杀的密室,诡异的圈套。
最终解开真相时,才明白,他只不过是凶手为了转移注意力,隐藏杀人动机而被利用的对象而已。然而最终,他却还是被谋杀了…….本书犹如一场精心酝酿的围棋,和每一位读者较量着耐心和承受力。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然而平淡的语言,缓缓的叙事节奏,让这一切又充满着诗意。纯美的友谊,朦胧的爱恋,成长中的高中女生,会让人忍不住从书中抬起头来,发一会呆,遥望一下曾经的青春时光。体味一下那时自己的感受。
“且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飞过”“突然悟到了,心疼痛的蹲了下来”。。。。这些词和句子突然间蹦出来,来了个神转折,让你的心跳不由得加快,脊背一阵阵发凉。就在你被恐惧密密笼罩着,跟着作者的脚步在放学后空无一人的教室走廊,寻找谋杀的凶手时,却又偶遇一个在教室练琴的女生,于是成了“一边眺望窗外,一边聆听肖邦,一段意外的优雅时光。”恐惧又毫无征兆的被校园的纯真稀释。
原本是工作做完了,拿来一本书放松下,结果看到关键处就放不下来。从对面学生宿舍的嘈杂声慢慢静下来,外面的风声雨声隐约可闻,再到夜深人静,日光灯发出惨白的光。空无一人的宿舍刚好呈现一个谋杀的密室状态。心脏不由得漏跳了一拍。
幽深与跌宕,复杂与纯粹,狂热与不忍共同把人拖向人性的黑暗和荒凉。
“十六七八岁的女生,不是为财、为名、为利会拼命的年纪,警察局的那些男人们当然不会懂得这个年纪女孩子的心思。”
所以破案的警察天天在校园转悠,却毫无头绪和突破。当友情、自尊、义气还是最重要的时候,警察正常的推理,没有谁和谁的关系好到会为她去杀人,这个论断不论有多正确依然是不成立的。
“那些青春期的脆弱自尊,轻易不得触碰,那极有可能成为对他或她一生的打扰。我们都曾经历那样纯粹、易碎的青春,只是时光的磨砺已让我们懂得逃避与忍气吞声然后慢慢遗忘自己曾经的青春。”
而这群还未成年的高中女生,涉世未深,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固执到偏执,非黑即白,把帮助朋友,挽救朋友的性命付诸行动,而不惜伤害他人的性命。出发点是善良和友谊,缺失的人格和矛盾却是把心中的恶不断地放大。为了心中的纯粹和美好实施了接二连三的校园谋杀,纯美的友谊,青春的躁动与疼痛,径直走向毁灭的动机不过如此,换个方式完全能够解决。然而,草长莺飞的青春期里,女生和女生结成同盟,把躁动和疼痛等看作隐私阻隔在老师和家长等成人们的世界之外,完全没有机会得到帮助和缓解,从而酿成悲剧,让人猝不及防又意想不到。而出于对彼此的感同身受,她们又共同组成了一座密不透风的城堡,让警察们找不出丝毫的线索。
这种危险的东西,在青春期里最容易萌出。让草长莺飞的青春,如琉璃般生生粉碎。
但它并非不可遏制,即使不通过老师和家长们,也可以通过最简单、最直接的阅读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和理性来抑制它,把它的能量压缩到最小。
而阅读,是最佳的自我疗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