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是麦家的新作,出版于2019年,全文通过解开上校的秘密来推进,在解密过程中,把父亲、爷爷、老保长、小瞎子等人的形象一一呈现,引人深思。《人生海海》折射出的三个“不”,希望我们都能领会。
一、不要把信仰依附在某个人身上
人的信仰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缕微光,在孤独时给予陪伴,在无助时给予希望,振奋我们的内心,带领我们穿越黑暗,走向光明。只要光还在,就有冲破黑暗的力量。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一个优秀的人当作榜样,作为信仰,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奋斗,终有一天,能像榜样一样优秀。就像现在很多人把明星当成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勤奋刻苦、认真细致、追求卓越等等这些都是健康良好的追星表现。
可是,当我们以人为信仰时,就必须意识到: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他有可能会变“坏”,偏离你要努力成为的样子,这时,我们会陷入迷茫和自我怀疑,思考我们一直追寻的信仰是否正确。我们会因为无法接受信仰的崩塌而挣扎和迷茫,最后演变成无休止的内耗。
就像小说中的“我”一直把爷爷当成是信仰,在“我”眼里,爷爷明是非,讲道德。可是当“我”发现是爷爷揭发了上校,使得上校入狱时,“我”的内心世界崩塌了。就像文中所说的“我心都碎掉了,我嚎啕大哭,像爷爷死了”,“天理皇道塌下来,压得我窒息,心里眼前一团黑,恨不得哭死”。
最近的热剧《叛逆者》也有类似情节,主人公林楠笙得知自己的上级兼伯乐投敌叛国后,瞬间崩溃,紧接着是空洞和颓废。后来顾慎言用“不要把信仰依附在一个人身上”对他进行开导,他才慢慢地醒悟过来。
的确,其实我们信仰的源头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依附在这个人身上的某个特质,我们一开始的信仰应该直指这个特质。例如书中的“我”的信仰应该是爷爷身上“讲道德”的品质,而不是爷爷这个人;《叛逆者》中的林楠笙的信仰应该是陈默群身上“救国”的信念而不是陈默群本人。
当我们把信仰从人的身上转移到某个特质上时,我们就能坚定自己的追求,不会因为他人的变化而左右我们的思想,在追寻信仰的路上我们便一直做自己。
二、不要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
“人言可畏,人心叵测。有些人的心是黑的,存心用来害人,有些人的嘴是专门长来放屁造谣的”这是书中上校的话。上校面对流言蜚语,一概不理,逍遥自在做自己。以及书中的女长官姜太公,不相信外面称“上校是汉奸”的流言,费尽周折也要和上校本人确认事实。还有“我”的父亲,不管村里怎么造谣,始终相信上校,尊重上校。
反观“我”的爷爷,受不了村里人议论上校是鸡奸犯,害怕连累父亲以及家里的名声,于是通过揭发上校来保全名声,最后落得遭人唾弃、上吊自杀的下场;还有林阿姨听信谣言被人利用,最终害了上校也害了自己。
不要试图从别人嘴里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别人说的是他想让你知道的,不一定是真相。凡事带着一颗求真的心,不信谣,不传谣。
三、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书中人物的命运各有各的坎坷,上校救死扶伤,忍辱负重;林阿姨受尽苦难,遭人利用;“我”出国后无依无靠,流落街头,以捡垃圾为生。在那个时代,生活的种种艰难让人看不到希望,每个人都在无尽的折磨中活着。讲述同一时代的《叛逆者》,给对方最好的祝福和鼓励就是“一定要活下去!”只有活着,才能看到转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书中人物的坎坷就像现实中的人们,都或多或少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一样。每个人活着,总得经历跌宕起伏才算完整。人生海海,何必在意一时的沉浮。就如麦家在结尾时说到“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才是人生”。接受生活中的每一份考验,迎接生活给予的每一次馈赠,活出生命的本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