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当地,绝大多数的家长,在孩子发热时,总认为是“吃着了”,给孩子“开开”,或者去“推拿”,而不是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
如此在家里折腾几天,孩子还是发热时,这才着急到医院看病,结果是,孩子要么需要住院治疗,要么需要门诊输液治疗。换句话说,这是把孩子病情耽搁了。
从西医学角度来说,孩子有可能因为吃的多了(不是暴饮暴食,关于这个问题,另外一篇文章再谈),而出现体温一过性的升高。
有时,这个超过正常体温的现象,家长都不一定能够感知到,因为它是一过性的。
这个现象可以用医学上“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来解释。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是说,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一直延续7-8小时,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下,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摄入食物本身氧化后,所产生的热量还要多。
既然食物有特殊动力效应,会额外产生热量,就可能让体温出现短期的升高,很快会随着这些额外热量的耗散而下降。
所以,对于“吃着”一说,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如果说孩子是因为“吃着”而出现体温升高,一般都是一过性的,不容易被家长发现。
如果说发热是因为“吃着”引起的,那么发热的时间,就不会太长,比如说三二天。这是因为,孩子胃肠消化功能差,不会连续“很吃”几天,所以,发热时间不会太长。
那么,如果孩子发热连续超过三天,或者间断发热超过三天,那肯定就不是因为“吃着”了,一定是因为体内存在感染病灶,比如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气管炎等。
所谓“吃着了”,那一定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而孩子发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呼吸系统感染,两者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
前几天的门诊,就接诊了几个这样的患儿,最典型的是下面的这个孩子。
小婴儿有九个月大,因为发热,家长认为是“吃着”了,就给孩子喂服“帮助开的药”,孩子不但不好,又出现了“拉肚子”现象。
因为给“灌肠治疗”,孩子出现肠痉挛,又出现晚上哭闹。这时,家长又去个体门诊做推拿治疗。
如此折腾了七八天,孩子体温反反复复,晚上时有哭闹,这时,家长看孩子还是不好,才来医院看病。
那天上午是我的专家门诊,家长挂了我的号。我看过孩子后,诊断孩子是两个病:呼吸道感染与肠痉挛。
因为孩子反复发热一周多,按照诊疗规范,必须要做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查。
检查结果是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比例较高,常规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也很高,表明是严重的细菌感染。
我把检查结果告诉家长后,此时,家长也有点紧张,商量后,安排孩子住院治疗了。
这就是因为相信孩子“吃着了”,不按照科学的方法施治,耽误了孩子的病,不但家长麻烦,孩子也没有少受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