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4日凌晨,陕西渭南白水县杜康镇的“攒劲面馆”内,39岁的吴某莉倒在厨房血泊中。
她的丈夫李某春用钢尺、皮带、菜刀殴打她后,将滚烫的70℃面汤灌入她口中,并将她拖入煮面锅。经抢救无效,吴某莉因面汤误吸入呼吸道窒息死亡。案发时,面馆本应已打烊,但厨房的炉火仍在燃烧,面汤的温度刺痛了所有目击者。更令人刺痛的,是吴某莉母亲接到女婿电话时,那句“你女儿快不行了”时的绝望。
这起案件在2025年2月19日一审开庭。庭审中,李某春当庭认罪认罚,请求“从轻判决”;而吴某莉家属拒绝谅解,要求法院以命偿命。这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一个已成年,一个17岁正在上学,未成年孩子被送往民政部门救助,每月获得900元补助,但他们失去的,是母亲温暖的拥抱与父亲本该承担的责任。
家暴的“温床”,为何总在“隐秘的角落”?
吴某莉的悲剧并非突发事件。根据家属透露,她长期遭受家暴,但周围邻居直到案发后才意识到“看似平常的吵闹”实为暴力事件。这种“家丑不可外扬”的沉默,恰是家暴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
以下三个案例,揭开看似平常的吵架,实则潜藏悲剧的苦果。
案例一:丈夫施暴妻子——梁某伟故意伤害案
2023年2月,广东一男子梁某伟因琐事殴打妻子丁某,致其6根肋骨骨折。丁某报警后,当地妇联协助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并起诉离婚。最终,梁某伟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七个月。此案中,法院与妇联的联动为受害者提供了关键支持,但仍有许多女性因恐惧或羞耻选择沉默,或许会因一时的忍让而埋下更大的悲剧。
案例二:妻子施暴丈夫——赵某梅故意杀人案
长期遭受家暴的赵某梅,因不堪忍受丈夫虐待,愤而将其杀害。法院综合考虑其长期受害的情节,依法从宽处罚。此案引发争议:有人认为法律应保护受害者反抗的权利,也有人担忧“以暴制暴”会模糊正义边界。
很多网友质疑对家暴的惩治力度不够,那么让我们来看两例发生在国外的家暴案件和最终结果。
案例一:美国道森案——蜜月杀手被判终身监禁
2022年,美国田纳西州男子道森在斐济蜜月期间杀害华裔妻子克里斯特·陈,逃亡三年后被捕。尽管其辩称“意外”,但法院根据血迹、凶器等证据判处其终身监禁。此案中,国际司法合作与严格执法成为关键,但受害者家属仍需承受骨灰回国的漫长等待。
案例二:加拿大Rektor案——孕期家暴者难逃制裁
加拿大男子Rektor在妻子怀孕期间多次踢踹其腹部,产后强迫发生关系,最终被判四项袭击罪。法官指出:“家暴没有‘轻微’一说,怀孕更不是施暴借口。”此案推动社会对孕期保护的重视,但仍有许多女性因经济依赖或文化压迫选择隐忍。
受害者自保指南:从“忍耐”到“反抗”的觉醒之路,以下4点建议,可供采纳:
1. 及时取证,留存证据
吴某莉案中,面馆的监控与血迹成为关键证据。受害者应保存伤痕照片、聊天记录、医疗报告等,必要时向警方或妇联求助。
2.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受害者可向法院申请保护令,禁止施暴者接近或联系。梁某伟案中,保护令为丁某提供了临时庇护。
3. 寻求社会支持
吴某莉的子女因家暴产生心理创伤,幸得民政部门介入。建议受害者亲人联系专业机构,为孩子提供心理辅导,避免二次伤害。
4. 法律武器,绝不退缩
赵某梅案表明,法律对“以暴制暴”有明确界定,但受害者仍需优先选择报警或法律途径。
近些年对家暴惩戒处理已趋于完善,那么家暴为何仍然屡禁不止?
吴某莉案中,李某春家属曾试图以“家庭矛盾”为由求情。这种将暴力归咎于“家务事”的观念,纵容了施暴者的气焰。正如最高法所言:“家庭暴力不是‘私事’,而是社会公害。”
美国道森案中,尽管道森被判终身监禁,但仍有施暴者铤而走险。专家指出,需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完善庇护制度与经济救助,让受害者“有路可逃、有处可依”。
打破沉默,让家暴无处遁形,才能做到自我保护。
吴某莉的悲剧敲响警钟: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抵制的罪行。从梁某伟到道森,从赵某梅到Rektor,无数案例证明:唯有法律严惩与社会支持并行,才能让施暴者付出代价,让受害者重获尊严。
你认为家暴受害者该如何走出“沉默螺旋”?
“以暴制暴”是否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