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加班……”
“挤死了,哪个不长眼的……”
“讨厌,踩着我的脚了,真没素质……”
人潮中不时传来抱怨的声音,抱怨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抬眼望去,满满的都是抱怨的脸,人们互相抱怨、指责、谩骂,这些画面构成了一幅生活抱怨图。这幅图片司空见惯,俨然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图景。
抱怨,是一种心态,面对问题不解决问题,一味的指责,让自己和别人的心理蒙上了阴影。抱怨是一种社会病态,深刻反映出了浮躁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的错位。
大谈价值观也许略显空泛,一说到价值观给大多数人第一的反馈就是哲学的一系列原理,紧跟这个思维很多人又会说是思想上的东西解决不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思想解决不了温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价值观的问题被很多人忽视掉了。
学校生活中的价值观教育还是存在比较优势的,所有的学生都会不断的接受价值观的教育的熏陶,而且在践行力上又存在榜样效应。步入社会以后,榜样效应依然存在,只不过这个榜样不是好的榜样而是坏的榜样。
对于此事我深有体会。我的大学坐落于位置偏僻的郊区,每每到市里去办事,同学们总是秩序井然的排队坐公交,后来考虑到校园安全问题校园里的站牌也就挪到到校外挨着村口的地方。
村子里的人坐车从来不排队,学生坐车排队的不成文的规矩自然就被打破了。学生排的队大抵没有什么用处了。规矩已经被打破了。到最后所有的坐车的人都不排队了,基本上都是靠挤着上挤着下。
也不知道这样的现象该归咎于谁。是学生受了害还是也变了质,到目前为止我都无法理解。
来了北京工作以后,我的价值观在一次发生转变。在我的上篇文章中也提到过——就是北京的地铁。北京的地铁上的种种遭遇也让我着实费解。地铁上下车的秩序简直堪比名声在外的印度的火车。
我不明白为什么平常看着斯斯文文的人们一到坐地铁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无论男女老少,从白领精英到普通的打工者无一例外都参与加重的地铁的拥挤度。
而且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北京的地铁上现在基本上见不到让座的同志。放眼望去都是一张张千奇百怪抱怨的嘴脸。满脸的牢骚、满肚子的怨气、满身的负能量。
偶尔的抱怨可以反应出一些问题来,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一些工作的解决,然而当抱怨成为常态以后,这反映的就不只只是表面的问题了。
如何能真正做到客服抱怨,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多方联动。首先是内部因素,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寻找个人抱怨的根源,是源于性格还是其他的一些关联因素,明晰根源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其次是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巨大的。包括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国家层面。国家层面来说,需要切实可落地的政策来支撑,为公众建立一个相对宽容的环境。社会层面来说,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宽容的环境、提升公众的享受感。就学校而言要将学校教育延展为终身教育,这需要经过很多人很多当面的共同努力。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不会在公共场所里听到太多的抱怨,每一个人的脸上热情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