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 规则探索
今天上课学习到一个观念。中国的文化决定了我们的孩子一出生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我是谁,我在那个家庭,我是谁的儿子,我是谁的父亲,我是谁的哥哥等等。他的很多思考都是围绕着家庭展开,与家庭的链接也最紧密。
上课时老师提出一个观点,现在的孩子们在校时间长,与自己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的时间长,孩子从同侪的身上吸取大量的能量,渐渐地思维之中受同龄人的价值观影响就多。同时因为在校时间长,在家的时间短,与家庭的沟通交流也短,渐渐的就与家庭产生了隔阂,也就是常说的代沟。
这样他会产生一种现象:孩子越来越喜欢往外跑,越觉得在家没意思,家里人都不理解他,在家人面前表现的就离经叛道,一定要到认可他的环境中去。家长是最郁闷的,时常感觉样了这么长时间的孩子,怎么没有一点亲情感觉,就像白眼狼一样,到时间就跑出去混。
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孩子与家庭沟通的频次与质量在下降,或者几乎没有沟通,在外面同龄人环境中反而沟通频繁,且大家观点趋同,更容易受到认可,也没有人约束更舒服,久而久之也就习惯外面的生活,家庭离的越来越远。
老师阐述这个观点后,给出这样的解释,同时也给了解决方法,那就是适当把握孩子与同侪在一起的时间,保持一个度,同时增加孩子在家的时间,营造孩子与家庭成员的沟通机会,向上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沟通,横向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叔叔姑姑们沟通,原则就是要多与家庭直系亲属沟通,短时间内是看不出什么效果的,但天长日久效果就出来了,孩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平衡的,不会因为环境单一而偏向某一类型的价值观。
这个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为什么不能把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推给辅导机构,或者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把孩子托管到午托班和晚托班,短时间来看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也为日后挖了坑。诚然现在的工作环境使得很多家长有心无力解决孩子上学接送的问题,但需要在委托他人教育你的孩子同时,自己也要格外留心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的在家多陪伴孩子,而不是提给课外机构就以为万事大吉。
时间的福利效果在这样长时间的教育过程中最具威力,他能塑造出一位学霸,也能塑造一位学渣,一切就看你的家庭教育如何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