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没有序言的书。
开始得很突然,没给我逐渐进入书的世界的时间氛围……就像去电影院看电影迟到了,一坐下来电影就开始放了,我从外面一个明亮的世界进到一个黑暗的环境,还没适应呢,故事讲述已经开始了,强行进入这个虚拟的世界。
最后,也没有后记。
戛然而止。
故事本身就是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留下诸多余地、想象空间给观众。
没有后记倒是很正常。我可能是看非虚构作品太久,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译者也任何前言、后记。
好了,开始正经聊下对小说的感想吧。
首先,故事绝对算不上多么引人入胜,让你恨不能一口气看完。但是也是不错了,有些章节,故意留了悬念,让你想继续看下一个章节。
其次,文中的“我”,明显是有性格的,因为他会生气还能转变态度。可是我摸不清他的性格。这让我很纠结,就像我一直纠结 斯特里克兰 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样,但斯特里克兰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是作者抛给我们的,这就是他的目的,使我们跟着他的节奏思考,虽然我始终是没有答案,不知道其他看了这本书的人是否有答案。
“我”在文中占有很多的篇幅,在故事里占有很多的时间。所以我无法忽视他。我一直拿我最近,其实也已经是两年前了,看的小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跟此刻在看的《月亮与六便士》对比。在《百年孤独》里,“我”几乎不存在。
“我”发表了很多想法,有很多是我在《作家笔记》中看过的。所以偶尔有种把个人随笔硬塞进小说凑字数的感觉,虽然还是切题的。有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还是“我”在这本小说里太重了,但是“我”又并不是主角,只是起到一个连接作用。或者说,引着你去亲身体验一个故事。
再,荒谬、荒谬。
作家喜欢写荒谬的东西。我说的荒谬就是不是常人可以理解、或者需要细思才可以理解。
还有,极端、极端。
极端配上荒谬,就能足够吸引人。因为有强大的冲击力,相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极端的事务,才能更强烈的表达出作者想要的主题。我是个俗人,常常拿小说中的故事套我周围的生活,总觉得不至于如此。《百年孤独》是个跟我日常完全无法产生关联的故事,所以不曾试图去关联。但描写的每个人物,也是极端。也是你摸不清,那些人物的行为,如果是真的,作者记录的,只是其中某一个故事,却不是全部的他。
当然,这是小说,我不应该如此想。我应该顺着作者的思路,他这样是为了表达什么?
最后,他,毛姆,到底是为了表达什么?
一个人对自己灵魂的追求,或者对自己灵魂深处未知的自己的探索?
其间脱离物质生活,安稳的生活,经历了苦难,最后归于宁静,终在这种宁静中,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驱动他去追求,使他身不由己的东西?
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是因为我不懂艺术,不懂绘画作品,所以不懂得这个画家所穷其一生追求的。还是,每个人想追求的总是不同,不必纠结?
是不是,我们的灵魂 推着我们走,我们不知道目的在哪里,只知不在此地不在此刻?
但物质生活,确实会阻挡我们贴近自己的灵魂吧。
我没有觉得这本书有多么了不起。逊于它的名声。
从《作家笔记》到《月亮与六便士》,没有让我找到他被人推崇的理由。以后会阅读更多他的作品,再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