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马上要期末考试了,他却不复习功课,因为突然之间他对学业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了。他心情恶劣,难以自拔,对自我价值产生了严重怀疑。在这种想法的百般折磨下,最后他竟然连考试都无法参加了。在回忆儿时情景时,他流露出了对自己父母的强烈不满,他觉得父母根本不了解他的成长过程,从而妨碍了他的成长。在对自我价值失去信心的同时,他还认为所有的人都毫无价值、不足挂齿,并且和他也没多大关系。这样一来,他就有充分的理由远离人群、闭门独处了。
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他不断地找寻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来逃避所有测验他能力的考试。现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而他却丧失了信心和斗志,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他更加焦急,结果他被这些思虑压垮了,根本无法参加考试。其实,这一切对他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如此一来,他就不用参加考试了,从而得不到任何成绩,别人也无从知道他的真实能力究竟如何,于是他的“人格感”和自我价值感便会得以保全。这种做法简直就成了他的“护身符”,有了这道“护身符”,他便安全了、放心了,便可以安慰自己说,他之所以没那么能干,全都是因为疾病和不公平的命运造成的。这种躲避考试的态度其实就是虚荣的一种异变的表现形式,它意味着这个人习惯于在自身能力即将受到考验的关键时刻抽身而退、临阵脱逃,因为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想到,倘若失败了,他有可能会失去已有的荣耀,还有可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能力。
事实上,那些缺乏自信或者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有决断能力的人差不多都会采取这样的逃避态度。每当必须做出某个决定的时候,他便会踌躇徘徊、举棋不定,渴望停止,渴望刹住前进的步伐。
他是家里的老大,而且是唯一的男孩,下面有四个妹妹;此外,他还是家里唯一可以上大学的人。可以说,他是全家的重点保护对象,是全家的希望所在。他父亲一有机会就激励他,不厌其烦地给他灌输做人就应该飞黄腾达、建功立业的观念。结果,他的胸中燃起了要超过世界上所有人的强烈欲望,而这也成了一个时时刻刻摆在他眼前的人生目标。可如今,他深受怀疑和焦虑的困扰,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全家人对他寄予的厚望。就在这时,虚荣心及时伸出了援手,为他指出了一条出路——打退堂鼓。
当虚荣心恣意膨胀时,人前进的步伐就会遭到遏制。一般而言,虚荣心和社会感总是纠缠在一起争来斗去、相互压制的,所以尽管社会感能够对虚荣心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虚荣的人就常常会挣脱社会感的束缚,拼命想远离他人、自行其是。他们凭空想象出一个陌生城市的蓝图,当然,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到自己所想象的那个城市!结果,他们就会将一切归咎于无辜的现实。这便是自私自利者和虚荣者的大致命运。无论和谁交往,他们都企图通过强权、阴谋诡计或背信弃义等手段来贯彻自己的原则,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密切关注着周围的动静,一有机会就冲出来证明别人犯了错或者正在犯错。当他们成功地证明了——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以为的——他们比别人更聪明、更优秀时,便会喜不自胜,很有满足感。
他本应该埋头学习,本应该从书本中寻求智慧,或者是本应该参加考试来体现自己的真正价值,可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出现偏差,他错误地夸大了自己的不足。此外,他对考试看得过重,以至于相信自己一生的幸福以及全部的成功都在此一举。这样的话,他必然会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紧张感。
对他来说,生活中的一切关系和交流都无比重要,甚至为了每一次谈话、每一句话,他都会去一争高下、分出胜负来。这显然是一场旷日持久、永无止境的战斗,最终会将这个虚荣的、野心勃勃的以及喜欢空想的人拖入新的困境,会使他触摸不到人生中真正的幸福。他沉浸在虚幻的梦想之中,想象着自己比其他人优秀,想象着自己可以支配其他人,而实际上他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切根本不可能实现。
现在,这个可怜的年轻人只能在想象的世界中自我陶醉了。当一个人陷入这样一种生活模式的时候,他就很难和别人进行正常交流,更别提获得成功了。在这样的攀比竞争中,没有谁是最后的赢家,因为竞争者所背负的压力通常非常大,他们所面临的永远是打击和压制,而且他们时时刻刻都会表现出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要努力表现出一副出类拔萃、不同凡响的样子来。
假如一个人是因为对他人有帮助、有贡献而博得好名声的,站在荣誉的光环下,他能泰然自若、问心无愧,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以虚荣心为出发点的。由此可见,促使一个人产生虚荣心的决定性因素乃是自私自利,是不断想抬高自身人格的欲望。虚荣的人总是在期待着什么,总是在想着要得到什么。而与之相反,社会感充沛的人一生中总是在扪心自问:“我能做出什么贡献?”
“施予比接受更有福”,这种施予、奉献或者助人为乐的态度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它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