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无谓长短,扎根心田,便会生长;一朵花无谓大小,扎根泥土,便可芬芳。让心灵的土壤培栽一束馥郁芬芳的花朵,让四季,鸟语花香,温暖如春。
我们是可以的,让文字随笔墨的挥洒开成一朵娇美的花儿,自我陶醉的同时也芬芳着别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日忙碌地在家庭、工作、社交之间穿梭,越发喜爱王维的田园诗,在他的笔墨下,我看到了一副田园美景,抽枝拔节地在面前铺展开来。恬淡,舒适,赏心而悦目。苏轼曾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画是不曾了解的,只知晓他的诗书画都很有名气,音律也十分精通,非常多才多艺。王维的诗歌却学过不少,其中我最爱的一首莫过于《渭川田家》,带着浓浓的人家烟火的气息。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初夏的傍晚,夕阳的微光洒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牛羊归圈。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孙儿,在柴门口等候。
野鸡鸣叫着,小麦快要抽出新穗儿,桑叶已经稀薄,春蚕也已经入眠。农夫们从田地里忙活归来,欢声笑语连连不间断。
一副田园暮归图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夕阳、村落构造了画面的整体轮廓,老人、牧童和牛羊则给画面增添人间烟火的温暖,在宁静的夕阳下,所有的一切都是这般和谐。麦穗、入眠的春蚕和稀薄的桑叶,使画面的色彩更加生机勃勃,也说明了时间是在初夏,农夫们的欢声笑语又给我们展现着其乐融融的乡间氛围。
不懂得诗歌的韵律,便只能欣赏它的意境了,陶醉于这样一副田园画中,恍若身临其境。本就是凡人一枚,又怎能不贪恋人世冷暖,乡野炊烟呢?
就这样一首诗里,一副乡村画卷如泼墨般在我们面前氲染开来。画卷活了,二维变成三维,四维。之所以说它是四维,是因为它从唐朝一直传承到现代,我想是可以看作一种时间上的穿越的,而四维空间是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整体。诗不再是诗,而是一副在我面前盛开着的千年美景,我也不再是我,而卷中的客。拙人读诗,只能如此了。
这样的文字,品来可谓是人生一大享受。它就像一朵盛开历史中的花,而历史对这样的文字而言似乎只有春天。谁说好花美丽不常开?你看,那朵纸上花,常开不败。
边读书,边行走,边写字,或者是先读书,后写字。杜甫曾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朝董其昌也有这么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此可见,写字与读书、行走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怡情,可以益智,可以鞭策,可以警醒,可以启迪。
如果把读书看成一项任务,一份工作,那么“读”这个字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乐趣。读书是一份兴致使然,因为喜欢,所以爱不释手。就读书本身而言,读书原本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世间万物,皆是不可勉强的。
怀揣着一本好书,就好像拥有一把万能钥匙,伴随着咔嚓一声,我们的灵感之门也随之被打开了。或许一句话,或许是某种观点,或许是相悖的理论,又或许是引发内心共鸣的文字。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善于读书。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和推敲文字的内涵,善于挖掘文字之精髓,好书是可以百读而不厌的。我们是可以独立思考自由言志自由抒情的,网络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袤的平台,供我们自由挥洒笔墨。
行走,无疑是人生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当一个人总是困顿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中,他的灵魂和视野是同样的狭隘的,思维自然也是被固定了的。
一路的风景,一路的心情,一路的荒凉,一路的繁盛,一路是领悟,恐怕是白底黑字的书本也难以给予的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必自有它的道理,否则怎会流传至今呢。
“要么读书,要么行走,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直以为随着时间增长的不应该只是年龄的,我们的涵养、学识、品性、人生三观都应该是同步递增的,这只是我所认为的快乐、健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人生,又何来遗憾呢?即便有,也在书中弥补了吧。
边成长边写出来的字才是我们一生生活的映照,或许是一首精美的小诗,或许一篇隽永的散文,或许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小说,不都蕴藏着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吗?年少的时候总喜爱一些纯情小说,只因有我们所向往的,追求的爱情。如今到了二十七八岁的年龄,已经算是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了吧,却突然深深地悼念着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童年里的安徒生、格林和一千零一夜,青春里的饶雪漫、蔡智恒、郭敬明和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都是我们人生中无悔的执迷。
从一个人的文字是可以看出他的成长足迹的,字,是一个人一生心里路程的书面形式。
我们可以把文字幻化成可以一剑封喉的利剑,一支抒情的笔,一片滋生芳泽的土壤。当笔尖落于宣纸上,文字就活色生香了。
笔,就在指尖。墨,就在笔端。书,就在枕边。路,就在脚下。
方向,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