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敦刻尔克》随感
文/图 许健
《敦刻尔克》是这样一部影片,令你以普通一分子的角度经历二战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散场时有观众说没有完全适应影片的节奏,也许与其心目中所期待的战争大片有落差。的确,这部电影的表现方法有点像舞台剧,地点围绕敦刻尔克海滩及附近天空、海域,从繁浩纷杂的战争中提取了一小部分,从几十万军民中选择了几名典型。当你与飞行员法瑞尔、柯林斯一道在天空中与敌机缠斗,当你与民用船主道森和他儿子及儿子的朋友乔治一道驾船营救士兵时,当你和士兵汤米一起逃亡时,观众成为了其中一员,更加近距离地亲历了战争。最终三条线汇集于一点,道森的“月石号”上。我们都知道宏观角度的结果是三十多万官兵回到了英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也不是第一次使用,且毁誉不一,我感觉更适合观众细细欣赏和品味。
《敦刻尔克》整部剧中没有出现具体的敌军人物形象,但是残酷战争的恐惧却无时无刻不存在于观众意识之中,失败的沮丧和求生的欲望交织在一起,一切豪言壮语都是苍白无力的说词,活下去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这就是现实。
偏偏在这部影片中却可以感觉到激荡着某种东西,勇气!每当危难之时,总会有高个子的人站出来。有的人被恐惧和失败打倒了,而有的人则拿出勇气战胜一切。俗语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恐惧也是这样的,当你激发出足够的勇气,便可以无畏,所以英雄有时是天生的。
单从个体的角度看,人类天性有追求战胜现实的欲望,相对于漫长的历史,苟且的百岁与辉煌的一小时、一天、一周,几乎是相等的。既然如此,何不在搏击中获得生的乐趣,把生的意义彰显广大,这就是英雄的情结。所以乔治自愿随道森父子参与救援行动并牺牲了生命,所以法瑞尔无惧战机燃油耗尽也要击毁敌机,所以道森驾着游船义无返顾地前往敦刻尔克海滩……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的选择,同时也极大地震撼着观众。
据说影片中道森船长的原型是位66岁的老人,曾经是泰坦尼克号的大副,也曾经是海军的舰长,他驾船前往敦刻尔克参与营救行动,并非为了钱的缘故,在他的意识里肯定有着自己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说得升华一点就是为了正义和仁爱。今天的和平时代更呼唤这样不为功利目的而行事的英雄,试想我们能不能为了自己心中的方向,为自己的某个目标无功利地付出,甚至被旁人讥笑为傻子。可见英雄的情节不是自然便生发的,还需要在人生中渐渐地孕育出来,有一个适宜的文化环境对其陶冶,有一种信念长存在心间。
英雄是一种选择,可以不必非要轰轰烈烈,在面临困难之时,有勇气做出正确的抉择,就是人生的最大胜利,所以年轻的乔治牺牲得就是重于泰山,从这个角度看,英雄又是人人可为的。
民为邦之本,当一个民族的人民具有伟大的英雄情结,而不是浑浑噩噩只知赚取财富的愚民,才是真正不可战胜的民族。
当成千上万的民船出现在敦刻尔克的海平面上时,海滩上等待的士兵们兴奋的欢呼声,是生命的希望,是失败中给所有人的振奋,甚至包括影院中的观众,我们都从这场亲历的战争中获取了某种东西,根植于千万普通人潜意识里的英雄情结被激活。
西安市志远助残公益慈善中心
联系邮箱:zhiyuan@zhiyuangong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