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鸿茅药酒、洁洁良、中国芯终将成为2018年的热搜词;而司法公信力、精日、公知等词也必将成为社会学词典中的高频词。虽然它们在表层意义上各有所指,但褪去外在,回归到问题的本源,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归结到儒家思想的精义——修齐治平,从不同角度折射现实境遇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鸿茅药酒事件和山西某企业面对央视记者的嚣张事件,无疑会成为中国司法界理性思考和认真研究的事件。虽然两大事件只是黑天鹅事件,但是如果不加以遏制,任其泛滥,一旦演变成灰犀牛事件,其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所带来的危害将是巨大的。就的本质而言,不论是从国家的高度,还是从地方的层面,各种法律法规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国家的意志。无法的时代,道德成为约束公众行为的一种手段,但由于是在社会舆论的作用下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就缺少了强制力,所以其作用的发挥效力也是有限的。随着人类进入法制时代,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层面就需要有对社会公民行为具有约束力的强制性工具。既然具有普适性的价值,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法律也就被赋予严肃和神圣的特质。当人类进入法治时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法律得以实施的准则。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也就有了保障。
可是,由于传统思想沉疴影响的根深蒂固,在当今社会上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思想深处固守着人情大于国法,人治大于法治的思维。有的人甚至把国家的利器当做维护个人利益的私有工具,置法律的严肃性于不顾,可以嚣张跋扈,为所欲为。谭医生一篇科普文章引发的鸿茅药酒事件和央视记者在山西所遭遇的事件就是这种思维作祟的表现。在某些人的眼中,自己已经成为当地的救世主。因为他们的精于利道,赚得盆满钵足之后,再从手指间滑落点闲散银两以泽被乡邻。正是他们乌鸟私情的反哺,才让当地的GDP连年增长。所以,作为功臣,他们除了享有优先豁免权,还有动用公共资源维护个人利益的权力。当然,他们能够红极一时,权倾乡野,也少不了一群喽啰借助各种平台为他们擂鼓助威、摇旗呐喊。这样,内外相因,珠联璧合,他们不想风光都难。成了名,有了资本,脾气自然就大起来,任性使气也就成了常态。一旦“顺我者昌,挡我者亡”的思维占据了制高点,什么社会公理,国家利益也就对他们失去了框定力。于是,那些逆流而动的非常态在他们眼中也就变得不足为怪了。
如果说挑战司法的权威是关乎国家司法公正,那么洁洁良事件则集中反映了道德和教育的问题。不论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一个人一旦踏上教育的征程,接受了教育的引导和教化后,基本上都可以从愚拙蒙昧走向开化,因为教育的要义是教导和化育,即启人以明智、明理。从洁洁良三个字看,洁,是纯洁、圣洁之意;良,是善良之意。选择这三个字作为姓名的代称,个中已经包涵着用名者对自我心性发展和人格塑造所投注的心理期许。取用此名,也可以看出主人是具有一定的学识和文化功底的。可是,当把该名字与该人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对接在一起时,才真正让人感受到文字的虚拟性,才真正理解了“一千种形象的描绘敌不过一朵具体的花”所包涵的真意。从洁洁良所接受的教育看,能够考上省级的师范大学,不管高校中有什么样的显贵亲戚,没有一定的分数是万难实现的。虽然在亲戚的荫庇下可以享尽所有能够享受的荣誉,但如果知情意行表现的一塌糊涂也会诱发众怒的。不管其论文如何,但能够通过学术委员会的评审,如果错字连篇,词不达意,也很难过关。而能够被保送到名校读研,并成为准博士生,说明此人在专业这块还是有过人之处的。也许是太习惯于顺风顺水的生活,由于长时间生活在阳光灿烂,百花争艳的天空下,没有经历风吹雨打,所以把自己一路走来所获得的一切都视为一种理所当然。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感恩之心,一味地沉醉在自我的荣耀中,其对社会人情也就变得不屑一顾,对道义担当也就视之如泥沙。于是,也就有了骂自己的母校为野鸡大学,称自己的同胞为支人的“惊世骇俗”的言论。
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先人的智慧与伟大。就“人才”而言,其本义指的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也就是说,要成为人才,首先要成长为人,成长为心智健康,人格健全的人,然后要掌握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这样,才能对社会有益。如果有才无德,其对社会无益,甚至可能有害。就洁洁良而言,她应该是“术业有专攻”的,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还有很深的造诣。可是,她却缺少了人之为人最宝贵的东西。不论何人,处于何种社会阶层,一旦感恩之心缺失,沦为数典忘祖之徒,其很难给社会注入正能量。(这里不是拔高到道德的高度进行审判,而是在陈述一种事实。)
纵观当下高校,随着洁洁良时间段发酵,各种隐身于高校之中的“精日分子”“台独分子”和“港独分子”也慢慢浮出水面。撇开政治的考量,单就事件的本身而言,这些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国家的优质资源,却做着站街骂娘的事情。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追溯其本源,症结当回归到教育的本身。就教育的本义看,从教书育人到立德树人,始终把对人的塑造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对于居于生物种群这个词的人类而言,只有从真正意义上解放了双手,才能在世间昂首阔步。也就是说,作为生命的存在,经营好自我的生存时空的同时,并时时把眼光外化,用大我的情怀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才真正体现出人的社会性。肉体的存在是活着的前提,精神的守护才是人之为人的要义。如果精神失守,其与一般性的动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而这些常理,更多源自于教育的施与。而按照这样的逻辑性推理,洁洁良显然是中国教育的残次品。
当然,放眼时下,社会中不乏洁洁良们。而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芯事件也同样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回顾泱泱大国的发展史,从积贫积弱一路走来,虽然现在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行列,但起步晚,底子薄的现实严重制约了国家科技的发展。有的速成性产品虽然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但因积淀不够,仍然无法与西方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中兴喉咙被扼住,华为等躺枪无不说明中国科技在世界大舞台上仍然没有一席之地,仍然没有话语权。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可是,纵观中国科技的全景,虽然在某些尖端领域也赶上发达国家,但依靠的大多是年届耄耋的国宝级专家,真正能够担当大任、挑大梁的中青年专业性人才还是相当稀缺。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不得不让人想起钱老在临终时对中国教育振聋发聩的一问。
在信息利益开放透明的时代,任何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事件都可能引发公众的围观和吐槽。在言论自由的社会环境下,有的是从自我的角度一吐为快,有的则是站在公众视角见仁见智。但是,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和目的,黑的永远是黑的,白的只能是白的。如果黑白颠倒,以愤青之辞参与其中,帮闲也好,帮凶也罢,同样会遭到公众的口诛笔伐。而在社会性事件引发公众的口水仗之时,因站位的不同,立场和出发点的差异,随之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公知分子。这个社会也许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社会的话语场才变得热闹非凡起来。不过,不论是鸿茅药酒,山西村霸,还是洁洁良、中国芯和陕西榆林米脂恶性砍杀中学生案,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阴暗面。而追根溯源,探求症结,人们应该要很好审视和反省当下中国教育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有治本,才有可能根除顽疾。(安徽省霍邱中学 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