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春天悄悄来了,城市里没有被建筑遮挡的桃花、杏花也陆续开放了,这个季节最美的还是乡村,漫山遍野的花让人们心情舒畅。我看网上拍摄的武汉的樱花,真的美得让人窒息。在这样的花海中和心爱的人漫步真是再美好不过了。
春天也是放风筝的季节,春天的风比冬天的要温和,比秋天的要凉快,比夏天的风有力道。周末我和家人、朋友往南山爬去,很久没运动,加上天气也挺热,上山出了一身汗。放风筝的人真不少,儿子也想放。算起来我们一起放风筝的回忆确实很少,有一次是幼儿园的放风筝比赛,孩子们只是负责跑,家长负责摆好位置,跑了不到100米就作罢,做秀的成分太大。还有一次是在兰州的黄河边,但是很郁闷,那个风筝飞不起来。
每次看到空中高飞的风筝,心情总是很奇怪,一方面羡慕它们可以升到高空,俯瞰万物,一方面又感叹飞的再高,终究被地上的线拴住,哪有自由?心里总是暗想,这线如果断了,它们或许有一些的自由。每次看到风筝也总会想起一个人,就是我的奶奶。
奶奶是我们镇方圆十里少有的能手,做菜、擀面、做手工鞋、捏面人、包粽子,几乎是全能。做风筝的手艺也是她教给我的,我放风筝应该是1992年左右了,那会农村里哪有卖风筝的?都是自己做。中午饭后,奶奶在院子里拿几根“箭杆”(就是高粱杆的最上面部分),找两张平时不知道从哪里收集的报纸,用一只小碗倒上面粉和水做成浆糊,再用一把剪刀和一卷细线,材料基本就到位了。奶奶坐在炕上开始制作,我就守在一旁期待风筝快点成型。选箭杆也很讲究,两根粗细要差不多,轻重也要相当。奶奶用剪刀剪掉箭杆两头多余的部分,从中间用刃片切开,然后均匀地抹上浆糊,交叉粘在正方形的报纸上,再给它做一条长短适中的尾巴,风筝的样子就有了。拴线是个技术活,必须要在箭杆交叉地方最中间的位置,稍有偏颇,风筝就飞不起来,或者左右摇摆。风筝做好了不能着急,得凉个半天,等浆糊干了,再和小朋友们相约去田野里玩,在那个年代,风筝是成本低(几乎没有成本)、又好玩的玩具,我的风筝差不多每次都飞的很高。后来慢慢地我自己学会了做风筝,感到无穷的乐趣。
回到南山上,这次我们买了一个小风筝,刚开始它怎么也起不来,山上到处是树,我还要以防它挂在树上。后来找到远处一小片空旷地,也有家长在和小朋友放风筝,还飞的特高。我让儿子给我当助理,他两手平平地举着风筝,我站在不远处,测好风向,待我说“松”的时候,他放开手,风筝就起飞了。这次不得了,风筝迎风而上,飞出了我们没有想到的高度,儿子激动地大喊,“爸爸爸爸,风筝飞的好高啊,爸爸好厉害啊!”我好像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也为把风筝放高而感到自豪。儿子用手机录下了风筝飞舞的情景,到了休息的地方拿出来给他妈妈看,不停地说他的风筝飞的多高多远多好。
所以我计划再有时间带上他一起去玩。这一次我们来到西山后山,山上在修路,原来的小路被挖的坑坑洼洼,尘土飞扬,我们来到了一片空着的荒地。还是儿子做助理,我让他往后退,这样我往前跑的距离可以多一点,他退了几步。我说还不够,多退一点。他往后一看,地上有已经干了的羊粪球,不退了。我说没关系啊,山上有这种东西很正常,继续退。然后他就定在那里哭了。一瞬间我的火就大的不行了,哪里还有继续玩的心情。我说,下次你自己找个机场去玩吧,那里地上很干净,你还可以和飞机比比高低。
事后我想了想,小时候我们都是去田野里放风筝,在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麦地里奔跑,十分舒畅。现在的城市里哪有这样的地方,即使是去广场,也是人多树多,真的不太好玩。什么时候在老家的田野里,和儿子来一场快乐的风筝比赛,那可真是太美了,最好是用我自己做的风筝。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最近一次放风筝是什么时候呢?和谁呢?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