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动。而只有那些极少数的能够启动人们去做、去行动的知识,才能达到“临界值”,继而引爆你的小宇宙。
通过日记自省
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点头称是,然后生活照旧,那么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类似文章一样,都只是一个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
“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本书对知识的定义就是: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王兴的美团能够在千团大战中胜出,不仅仅是因为他第一时间看准了团购这个方向;更重要的是,他在众多竞争者中是看得最深刻的。
我们都对“知识改变命运”耳熟能详,然而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
在我看来,问题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的努力有一个重大的误区。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你写PPT(幻灯片)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李叫兽这篇文章结语处告诉我们:有些人写文案是为了感动自己,而优秀的文案是感动用户。
下面我列举的概念你是不是都知道?市场均衡、用户视角、看不见的手、认知偏差、复利效应、边际成本、规模效应……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
“斜杠”这个词来源于英文“slash”,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马尔齐·阿尔博(Marci Alboher)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One person/Multiple Caress)中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余会利用才艺优势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并获得额外的收入。
在今天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不明白这一点,盲目追求多元学习,兼职变现,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实都是肤浅地拿时间直接变现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和村里兼职的王大爷没有一点差别。你说他又干保安,又干保洁,难道就没有增长能力吗?可是,这样的能力认知变现水平,又能有多高呢?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今天能从书中看到的价值,过去看不到;过去在书中看到的东西,今天基本记不得。
可那些摘抄下来的名言警句,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现在看来,这个结论多么荒谬:我记不住书中的每个字不要紧,可是我连书里说了什么也记不得啊!我连自己读了什么都不记得,还能内化成能力?事实上,内化成能力的知识,是最忘不掉的。
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
为什么这个简单的读书方法却很少有人践行?或许是因为我们大脑的习惯是寻求新刺激,快速把书读完吧……我们都希望读完书获得新知识,因此不断快步向前去获取更多、更多……
,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的结论
关于学习方法,维茨金在他的《学习之道》中提出,人们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整体理论,一种是渐进理论。整体理论将学习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比如我大哥认为,自己天生不擅长读书,儿子也不擅长,而电视里《最强大脑》的人恰恰相反。他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
所以,决定学习效能的因素,主要就是天赋了。而渐进理论则不同,它更倾向于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别人出事儿,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
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这是我们在红灯思维下大脑所处的状态。比如,一个习惯了粗暴沟通的老板,听到了咨询顾问给的建议:你和员工沟通的时候,要先倾听,理解员工意见之后再发表你的观点。不要没听完就做判断……这时候,老板多数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的情况!”“我时间很紧张,哪有那么多时间听?”“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强硬,这帮人就不动,根本无法推动工作!”“去去去,别拿书本上的东西说教,不接地气。”
这时候,老板多数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的情况!”“我时间很紧张,哪有那么多时间听?”“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强硬,这帮人就不动,根本无法推动工作!”“去去去,别拿书本上的东西说教,不接地气。”
“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你要注意别人反驳的是你还是你的观点/行为
有王八蛋行为,只能说明他过去有不恰当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他本人一直是王八蛋;只有那些做了王八蛋行为而不愧疚、不改进的人才是王八蛋。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想要真正学习得快,反而要让自己慢下来。
人们“不能深度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见识少,知识积累量不够”。
我们越是想要提升自己,越是订阅各种公众号、看技巧文章、买畅销书籍、参加牛人分享,反而越少关注自己本身:临到自己,生活似乎照旧。就像韩寒说的,听过太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每天快结束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回顾一天:今天,有什么事情,让我开心?为什么?今天,我有什么事情没处理好?为什么?假如我没有这么做会怎样?我还能有其他的做法吗?
我们过去的经历是一篇篇写满了我们的弱点和优势,写满了我们的错误假设和生活灵感的文章。
要真正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练内功。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损失规避效应”是指我们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时的快感。比如你今天丢了1000元钱,会觉得很痛苦。即使晚上又捡到1000元钱,你捡到1000元的快乐也不能抵消你丢失1000元的不愉快。
这件事情也给我很大的感触,我们把生活的点滴细节管理好,就是在管理我们自己的人生!
Bean刚入职不久写的日志:第三天全力聚焦在XX乐园的规划设计和项目构思上,在这个过程中再一次验证了设计流程之重要性:先清楚why(为什么),再搞if(如果),然后how(如何)1,how2,最后what(什么)。而我往常的设计习惯中,是自己大概弄清了why和if后,直接就去how和what了。但是在团队中,必须引导每一个成员彻底弄清楚why和if,不然大家在去想what的时候会很吃力。
Bean训练反思能力之后的日志:1.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1)表面问题:搞不清“做一个规划方案”和“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有什么太大的区别。(2)实际问题:如何从客户角度探讨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场景还原:在XX项目的前期构思讨论中,我对项目的推进思路是“做一个规划方案”,而准确的思路应该是“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
(3)我的错误假设:a.认为“做一个规划方案”就是在“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b.如果有区别,就是“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是把“做好的规划方案”整理成“客户可理解的方案”。2.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我之所以会模糊两个概念,一是没有以客户思维去审视整个项目的情况;二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没有仔细地听项目总监介绍这两个概念背后的区别。在本次讨论中,张总提出她担心如果用“做一个规划方案”的思路去推进,会导致不能全面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至少在帮助客户看清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行动计划层面,可能会有遗漏。3.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1)会感觉因为自己的误解和理解慢,增加了团队的沟通成本,有亏欠感。(2)会内心着急,开始自我防卫,言语上有攻击人的冲动。(3)会觉得团队里经验丰富的人很多,他们会帮我把问题分析清楚的。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觉得我的亏欠感、自我防卫和依赖性导致上午的沟通效果不好。4.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1)调理情绪、回到终点: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自我调理情绪。我觉得那些心理变化以后再出现时,不必恐慌。只要思考终点的样子,思考目前的状况到终点之间需要现在的我做什么就可以了,就不会被情绪左右了。(2)审视矛盾:把上午的冲突理了一遍,我认为大家都是在往终点推进,但不在一个层次。我上午没有把同事的担心和我自己的问题关联上。(3)找共同点:想明白后,我试着按照“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发现之前自己的思路真的遗漏很多。这时,我跟张总就项目的思路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并且我发现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我向张总阐述想法时,把她当成甲方,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语气和词语来表达我们是在帮你系统地解决问题,会让思维很连贯。
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
写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事情,有什么用?
我慢慢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人们很难意识到空气的存在,鱼儿很难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
怎样才能从书写升级为记录呢?有两个方面要改变: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尝试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这将改变我们的很多认识。记录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挖掘看得见的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
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在庭审中,一位证人的证词对被告非常不利。被告辩护律师问证人:“事情过去这么久了,你没有可能记错吗?”证人非常自信地说:“我的记忆力非常好,不可能记错。”律师问道:“你抽烟有20年了吧?”证人说:“是的,怎么了?”
律师说:“你20年前有没有抽过骆驼牌香烟?”证人说:“当然抽过了。”律师说:“那么你还记得骆驼上的阿拉伯人有胡子还是没胡子呢?”证人这时候有点蒙,仔细想了想,然后坚定地说:“有胡子。”这时,律师拿出一盒骆驼香烟。事实上,骆驼上根本没有阿拉伯人。
吃亏是福。如果从短期的经验来看,吃亏是福是不成立的。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获得吃亏后的福报。
过往看似平淡的日子,因为时间的力量,因为空间的变化,因为心境的改变,因为自己的成长,回头看的时候,就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种回头重新面对过去的做法,让我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自己,也更好地理解现在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未来的自己以启发。
当我们有热情和勇气坚持做超越自身利益的事情时,世界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给你回报。
天赋,是你自然投入而熟视无睹的事情,是你不由自主,理所当然去做的事情。一件事情,对别人来说是工作,对你来说是乐趣与喜爱。夜幕降临时,别人长叹一口气:“今天的活儿终于做完了。”而你却期待着明天的到来——我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外表看起来的光鲜,背后都是持续刻意的练习。
是的,今天的我们是由过去我们的选择铸就的。那么,明天的我们,也是由今天的选择决定的。我们的不同选择,造就了不同的力量结构,就会推动未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找到今天的结构,就能找到投资明天的机会。
一个人认识的朋友多,就会有人愿意将你推荐给更多朋友,那么你就能认识更多的人;而因为你认识了很多的人,会吸引来更多的人想要认识你。
因为拓展人脉的关键利率不是发更多名片,而是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让人们愿意把你推荐给别人。所以拓展人脉的关键,首先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
如果时间倒流,那个找到了好工作的师姐,她用同样的策略应聘同一家公司,但是面试官却换了,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而创业成功的前辈,也许他的所有思考和决策都和此前一样;只是他晚了两天采取某一个行动,那么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客户提出的问题是X,但是答案往往却在Y。就好比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你告诉医生头疼,但是医生需要全面检查,因为你的病因很可能并不在头部。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黄金思维圈却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去思考:我们的问题真的是头疼吗?
一个节目能够长期存在,一定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作为节目内容的生产者,你必须有热情长期投入其中,这样节目才能长期存在。可你的热情在哪里?是做节目吗?不是,我不喜欢做节目,节目只是形式,是what层面的表象。我喜欢的是节目背后承载的某种价值。我必须找到我的热情和节目价值之间的连接。
二是节目能长期存在的另一个关键是用户的认可。
任何一个工作,都有高产值环节和低产值环节。提高效率的关键,就是找到高产值环节,并集中精力保证它的质量,而把低产值的环节外包出去!
诚然,任何一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而且这个世界足够复杂,各个因素又彼此相互联系,我用上述知识来指导我思考和提出策略,也不能保证一定成功。
我建议你首先去听有关飞行原理的课程而不是直接坐进驾驶舱。有的人投资于股票或房地产,却从不投资于他们最重要的资产——头脑
我想说,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不盲目从众。
因为当你学到时往往已经过时了,问题在于你学得有多快,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要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这种技能是无价之宝。
1.不要背上数额过大的债务包袱。要使自己的支出保持低水平。首先增加自己的资产,然后,再用自己的资产中产生的现金流购买大房子或好车子。陷在“老鼠赛跑”中不是明智的选择。
2.当你资金短缺时,去承受外在压力而不要动用你的储蓄或投资,利用这种压力来激发你的财务天赋,想出新办法挣到更多的钱,然后再支付账单。这样做,不但能提高你赚钱的能力,还能提高你的财商。
穷人有不好的习惯,一个普遍的坏习惯是随便“动用储蓄”。
富人知道储蓄只能用于创造更多的钱,而不是用来支付账单。
如果你想获得,你首先需要给予。
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慷慨大度一些。反过来,你也一定会得到慷慨的回报。
金钱是一种思想,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钱,只需改变你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