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期:20180308-20180313
阅读书目:《好好学习》
作 者:成甲
第一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问题;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你有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成绩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要想从老鼠赛道中跳出来,我们就要努力提升认知效率;而要提升认知效率,一定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的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想要做到极致,不是说只学某个专业的知识就够了,也不是简单的,这也学学,那也学学,而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这一点,一定是突破专业限制的。
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而一旦你理解了这一点,就找到了知识一通百通的突破口。比如。你对历史感兴趣,一定会研究到地理和人类文化,而研究人类文化,就一定会进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领域;而如果你对外语感兴趣,也会从语法学习延伸到研究语言产生、文化变迁等。一旦你的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而将这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的,正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我们应该学什么?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都应该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投入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不完全的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投入时间提升结构能力。然而,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第二章: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要学习临界知识,就要从具体的知识输入开始。读书,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笔记,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临界知识。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据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到什么领域?
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效率。更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出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的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如果领导能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那么他就拥有了绿灯思维,他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他的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真正的做到绿灯视为不容易,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知,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的思考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知: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的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的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的更好?
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
所谓厚积薄发,你只有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的那些知识阻塞,才能在今后的书籍中读出,作者想写而没写的,作者没写应该写的:在哪些观点上,作者比前人有突破?哪些理念其实是换了一个样子的包装?哪些问题其实别人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同一本书读出不同的感觉。
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六个月学会任何外语》作者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就应该花不成比例多的时间,研究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什么在影响你的沟通?然后在这个环境下硬功夫死磕。一旦这么做,你很快就会发现,把最基本的环节打通之后,再有新知识,就能在这个基础上生长,只要把新知识中的阻塞打通,就能够在和原来的知识融会贯通,最后经过六个月的时间,你就能完成绝大多数的日常外语交流了。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比如:我们想要让自己的公众号更加受欢迎,就不能只是天天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看《10万+文章技巧》,而不沉下心研究,并问自己:昨天文章为什么访问量低?有哪些可能原因?如果在哪个环节做出改变,下次可能会有效果?这样不断复盘、反思,才能更好的理解你所学习的那些知识。
让自己安静,向内求。在每天快结束的时候,静静的坐下来,回顾一天:今天,有什么事情让我开心?为什么?今天,我有什么事情没处理好?为什么?假如我没有这样做会怎样?我还能有其他的做法呢?
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三个: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做事的顺序:作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3检验学习的新辞谢是否用了起来。
我们在生活中做出决定,和在下棋时作出决定没什么两样。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放慢思考的速度来审视”自己做出决策的过程合理吗?“”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其他方法吗?“”考虑的因素全面吗?“等问题,我们就更可能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反思,反思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错误应用的知识。这种反思练习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比如记日记的时候,回顾一天的生活,看看我们做了哪些决定,放慢自己的思考过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
多问自己:
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或者做得更好吗?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对标小经验分享:
1.每日反思对标,其实是一个”打卡“的过程。记录每天对标的结果,让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坚持反思、提升自我,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因此,坚持对标记录,能够通过正反馈,加速习惯的养成。
2.每天反思对标同样的内容,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
3.参考现代企业管理中”对标管理“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对标的过程标准化为”对标——对表——对照“三个步骤,让反思日记姑对表环节,更加精细和易于比较。
提升反思能力三个方法: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一个人的信誉要从履行线一个小的承诺做起,而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忽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随口承诺的事情。
答应别人的事情,尽可能第一时间记录下来,避免遗忘
轻易不给出承诺。确信自己能力做到,再答应。
反思日记不一定要记录大事,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办法。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记录事情的结果。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付费购买
1.记录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如实的记录,长时间跨度的记录。
2.定期回顾
周/月/年度回顾
A本周或者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
B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
C为什么?
D总结经验
在月度回顾中,将本月的新启发、新方法、新认识、新问题集中汇总来。
年度回顾,能够帮助我们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下,更容易看清错误的根源,从而更好的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推荐软件:印象笔记
1).把短信备份在印象笔记中
2).为每一次对话录音
3).提醒定期回顾
4).建立核查清单
5).回顾重要人脉
3.付费购飞翔 :买书、买时间
第三章;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面对复杂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基本的原则入手。
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性知识的过程。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去阅读经典的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具体做的时候,要多留心,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应用 了我们已有的规律。
2.找到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第三章之后的阅读中断,因为自己理解不了,所以暂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