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给孩子报名等待的时间里,一口气读了50多页。昨天今天,无心去处理公务,看看书静静心迎接即将到来的古尔邦节!
第一次听作者名时,我以为她是男士,一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才确定的记住作者,是一位女士、妈妈、作家。第一次读她的书《孩子你慢慢来》,听同事推荐过,真正借到手里,却又不曾翻看。开始读后,三四天都吮吸完了。且不说有多少收获,谈谈几次感动吧。
“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是的,我曾一度把孩子做为生活的中心,全然的投入到对儿子的照顾陪伴中,我的眼中只有他,别人对他的爱,我可以不屑的态度!尊崇个人的认知与异议者争论。当危机出现的时候,我开始反思,他属于他自己,不属于我!文中这句话仿佛触动了我内心的那一袭柔软。家里的小男人,在给他哺乳的时候,我与他都是恬静的,待三岁半引导离乳后,我搞不清他了,或是说我控制不住他了。我给自己找寻了很多的理由,来疏解自己的不适感!在读书时,开始回忆他小宝宝时的点点滴滴。热泪盈眶……
“渐行渐远”。第一次出差分离、第一次送幼儿园、第一次单独去朋友家玩、第一次自己上兴趣班课程、第一次和其它家长小朋友出游乐园、第一次一个人在家待半个小时。还记得那天孩子对着我说:妈妈,我可以先和弟弟一家去玩么?好吧,我知道你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想去寻找乐趣。我内心是期待他依赖我、跟着我的。我独自一人去找爸爸,我是孤单的、害怕的,这些感觉都是对自己,是自己的不舍、对孩子的不需要感到失落了。反倒不担心孩子。
“ 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得好、写得漂亮,我只是一个孩子,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要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看到这,我们大人对孩子的要求有多严格,我们希望他们能做的更好,他们做的不完美时,我们就要求他可以再来几次,直到达到我们的要求。陪源画画就是这样,我们一起时,他不涂色,因为我的强迫症,我按照自己的标准教他所谓的技巧。怕是在这方面他没有了乐趣吧。后来我自己涂单位很开心,可以舒缓压力、享受色彩。
葛格和底笛。两个兄弟之间的各种。看到妈妈陪伴伤心的哥哥时,我又一次热泪盈眶。我是独生子,但小学快毕业时,妈妈怀了一个小弟弟,后来因为担心不健康,这个弟弟没有出生。家里的话题就是这个未来到世界的弟弟,爸爸特别在意这个。我的性格有点中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去年我和爱人一起商量过二胎的话题。我觉得我如果生了二宝就不能好好陪源了。我对自己没有信心。其实源大了真的不需要我360度的呵护了。
触电的小牛。
给了我启示,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孩子规则、边界。“偷”,触碰了社会原则底线,妈妈可以从容的看待事情,不带感情的处理事件。和我小时候偷妈妈的钱一样,妈妈有大发雷霆、我有挨板子。但事后妈妈给我解释,给我零用钱让我自己支配。于是,没有越界、没有滑向更深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