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萌娃|学好口算,需建立“数感”

开学已经两个月了,从近期的课堂观察和作业批阅中发现,有一些孩子算每一道题,都需要伸指头去算,哪怕是2+3这样的5以内的加减法,7,8,9的加减法有时伸指头也会算错。看着让人挺着急的。

孩子依赖手指计算,说明他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

这种现象的核心问题在于: 孩子依赖手指,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数字的“整体与部分”关系,没有建立起“数感”。他们的计算还停留在“点数”阶段,而不是“运算”。

帮助他们脱离手指的前提巩固基础,建立“数感”。目标是让孩子能“看到”数字就知道它的大小和组合,而不是去数。

1. 强化“数的分与合”(数的组成):

每天课堂花5分钟进行“数的分解”练习。例如,老师问:“7可以分成几和几?”学生齐答:“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但最好要配合实物(如小棒、计数器)操作,让孩子理解这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描述一个事实。

还可以进行对口令: 老师说“我们一起来凑8”,“我说3”,学生迅速回应“我说5”。

还要多用实物: 小积木块、雪花片、计数器等。让孩子通过“抓一抓”、“摆一摆”来感受数量的变化,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而不是空洞地计算。

2.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数感基础,教给他们一些“心算小窍门”。熟记“凑十歌”,会有“凑十法”与“破十法”。

凑十法(加法): 遇到 8 + 5,引导孩子思考:8还差2就能凑成10,所以把5分成2和3,8+2=10,10+3=13。

破十法(减法): 遇到 13 - 8,引导孩子思考:13可以分成10和3,用10减去8等于2,再加上剩下的3等于5。

教学时,一定要用教具演示这个过程,让孩子眼见为实。

请您记住: 从依赖手指到心算是一个必然的、但需要时间和耐心引导的过程。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持续地、有策略地运用以上方法,您会慢慢看到孩子放下手指,正确地进行计算的那一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