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把宝贝女儿许配给穷小子,没想到却被拒绝,这是什么情况?
唐朝有个诗人,年轻时器宇不凡,风流倜傥,诗才出众(《唐才子传》赞为“美风度,能谈”),颇受京兆尹李銮的赏识。李銮希望他做自己的幕僚,甚至有把女儿嫁给他的想法。但中原汉人一直呼北方少数民族为“戎”,偏巧这个诗人也姓戎,这让李銮别扭,将来成婚,自己的后代岂不也姓戎了?他暗示小戎改姓,婚事便可定。小戎知道后便给李銮写了首诗:
山上青松陌上尘,
云泥岂合得相亲。
世路尽嫌良马瘦,
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姓,
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
寸心还是报恩人。
在这首“拒婚诗”里,他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和李家差距太大,不适合结亲的想法,但对李銮的赏识则深表感谢。他还在诗里干脆利落地表明自己不会因婚事而改姓,尽显刚硬。“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两句诗,流传一时。
1,
这位诗人叫戎昱,属于盛唐向中唐过度时期的诗人。
后代诗评家对戎昱的诗褒贬不一,很有意思。
差评如:
《沧浪诗话》说“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
《唐百家诗选评》评价戎昱“造语益巧,用意益浅”;
《唐才子传》说他的诗“格气稍劣”;
《大历诗略》评曰:戎昱、戴叔伦诗,品既不高,体又不健;
《石洲诗话》也觉得“戎昱诗亦卑弱”,但认为戎昱属于中唐诗人,不能以盛唐的标准来评价。
好评如:
《唐诗品》说,戎使君诗,锐情古作,力洗时波;
《十三唐人诗》认为戎昱诗在中唐,矫矫拔俗……诸篇靡不深情远致,清丽芊眠;
《三唐诗品》也赞美其诗“倩骨清言,达情婉至”;
《诗学渊源》称其诗辞旨清拔,多感慨之作。乐府尤以气质胜;七律则承子美之遗规,开白傅之先河矣。
……
评论者角度不同,见仁见智,但我还是挺喜欢戎昱的诗。
戎昱的生平资料不多,只知他是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大历二年(767年)在荆南节度使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桂州刺史幕僚。建中三年(782年)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年轻时游历,然后在各地幕府当幕僚。后来虽然当了州刺史,也是各处辗转,无法安定。异乡羁旅,乡情陡增,他的《云梦故城秋望》里,“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乡愁之浓,无以复加。从戎昱流传至今的125首诗看,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不少,满满的沧桑,都耐读。
看《江城秋霁》:
霁后江城风景凉,
岂堪登眺只堪伤。
远天螮蝀收残雨,
映水鸬鹚近夕阳。
万事无成空过日,
十年多难不还乡。
不知何处销兹恨,
转觉愁随夜夜长。
诗人“万事无成空过日,十年多难不还乡”的感慨,不虚。
再看《桂州腊夜》:
坐到三更尽,
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
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
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
辛苦向天涯。
在幕府里当差,身不由己,即使到了腊月,回家也是奢望,只能寄托于梦——“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遣词造句极为凝练生动。
再看《八月十五日》:
忆昔千秋节,
欢娱万国同。
今来六亲远,
此日一悲风。
年少逢胡乱,
时平似梦中。
梨园几人在,
应是涕无穷。
今昔对比,惨不忍睹。
再看《桂城早秋》:
远客惊秋早,
江天夜露新。
满庭惟有月,
空馆更何人。
卜命知身贱,
伤寒舞剑频。
猿啼曾下泪,
可是为忧贫。
人在他乡,会觉得秋来早,再加上空馆无人,更觉凄冷。
再看《罗江客舍》:
山县秋云暗,
茅亭暮雨寒。
自伤庭叶下,
谁问客衣单。
有兴时添酒,
无聊懒整冠。
近来乡国梦,
夜夜到长安。
秋云暗,暮雨寒,客衣单,他乡做梦到长安。
羁旅漫漫似无尽头,赋于诗,大都情真意切。
个人觉得,戎昱的这类诗,最好的是《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寒江近户漫流声,
竹影临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
夜来还到洛阳城。
羁旅途中,江寒水冷;明月之下,竹影零乱。诗人触景生情,顿起乡情。这乡情,归结于梦,是梦中返乡(“归梦”),乡思之深皆在字里行间。
2,
戎昱常年奔波于各地,更能体会世事艰辛、看到更多的人间不平,所以他的一些诗反映社会矛盾相当深刻。
组诗 《苦哉行》(五首)是戎昱最有名的诗,在唐诗里也属佳作。
五首《苦哉行》是一个整体,通过一位贵族女子的遭遇反映了回纥军队带来的灾难。
这组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安史之乱末期,唐朝再次向回纥借兵助攻盘踞在洛阳的史朝义叛军。叛军虽被赶跑,但回纥兵大掠洛阳,百姓遭殃。诗的开头即写唐朝廷向回纥借兵帮忙平叛之举很短视:“彼鼠侵我厨,纵狸授粱肉。鼠虽为君却,狸食自须足。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老鼠来到我厨房,于是给狸猫肥肉让它去驱鼠。老鼠虽然被赶走了,可狸猫的欲望还得满足。本希望洗雪大国的耻辱,哪知道反而是大国自己受辱)。
随后,诗人写女子遭受的灾难:父兄死在眼前,女子也被回纥掳去寒冷的北方(“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生为名家女,死作塞垣鬼”)。
诗人借女子的不幸遭遇,矛头直指朝廷借回纥兵来平叛的政策,不仅胆大,诗歌也言辞激愤,语调苍凉。
涉及到朝廷的对外政策,戎昱的《咏史》(一作《和蕃》)更有见地:
汉家青史上,
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
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
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
谁为辅佐臣。
(汉朝历史上,最数和亲政策拙劣。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一落千丈,边患严重,唐肃宗、代宗、德宗都用过“和亲”政策,企图来换取边境安宁,却招来更多的侵扰。诗人视和亲政策为国耻,写此诗来讽刺朝廷。唐代笔记小说《云溪友议》载:唐宪宗时边境吃紧,大臣们建议采用和亲政策,宪宗把戎昱的这首诗拿出来,大臣们“明上意”,便停止了和亲之议。
3,
戎昱的小诗,觉得写得最好的,除了上面那首《旅次寄湖南张郎中》外,还有《霁雪》和《移家别湖上亭》。
先看《霁雪》:
风卷寒云暮雪晴,
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
又得书窗一夜明。
雪后的景象如何?风卷寒云、江烟洗尽。晚上雪停了,江上的烟霭和柳枝上的残雪被风吹散,柳条摇摆起来格外轻盈。头两句是远景,后两句是近景。屋檐前,数片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可以像古人那样映雪夜读,表达出对残雪的喜爱与留恋的心情。写景轻快舒展,借典抒情了无痕迹,确是诗人里的高手。
再看《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搬家,但对故居的一草一木难以割舍,故作此诗。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让春风柳条藤蔓都带上了情感色彩,尤其是久住为邻的黄莺,与之更是难舍难分,诗趣盎然。
据说,戎昱因这首诗还换回了红颜知己。
晋公韩滉镇守浙西时,戎昱是他辖区内某州的刺史。当地有一侍酒歌妓,戎昱非常喜欢。浙西乐将(管乐妓的官)听说她能歌善舞,就把她召来安排在韩滉的乐妓队伍中。戎昱不敢不从,临别时写首诗赠给她,叮嘱说:“以后他们让你唱歌时,一定要先唱这曲歌词。”
后来,韩滉设筵,让新来的这位歌妓唱歌,她便唱起了“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人情……”
韩滉问道:“这是戎刺史写给你的歌吧?”妓女惶恐地回答说“是”,边答边流泪。韩滉命她更衣待命,在座的客人不知韩滉会如何发落她,都替她担忧。韩滉却把乐将叫来责问:“戎刺史是名士,寄情于她。你为什么没了解清楚这种关系就把她召来,差点酿成我的过错。”当下责乐将十棍,并赠歌妓细绢百匹,派人把她了送回去。
这个故事记载在唐代孟棨所撰《本事诗》里,真假难辨,但有情有义。
4,
《全唐诗》里收录了本文开头戎昱拒婚的那首诗,但题目却是《上湖南崔中丞》,第六句是“千金未必能移性”,到了元代辛文房所著《唐才子传》里,“性”被写成“姓”。这一字之改,演变成了戎昱拒婚这一饶有趣味的故事。
有几本记录唐朝名人轶事的书,分别著于唐宋元不同时期,像《云溪友议》《本事诗》《唐才子传》《唐诗纪事》等等,喜欢八卦唐朝才子们的风流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有些是捕风捉影,但给了后代人无限谈资。戎昱年轻时风度翩翩,文采口才俱佳,有人缘,于是爱八卦的人就把那些美谈扣到他头上,他也就成了上面这些书里的明星。至于有多少事是真的,因史料太有限,也就别计较了,好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