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张底片,七百卷未冲印的彩色胶卷,两千卷未冲印的黑白胶卷,数千美元的未兑现所得税支票,各种优惠券、便条、传单、公车票、火车票,还有帽子、鞋子、大衣、衬衫和装在未冲洗胶卷筒里的牙齿......这就是一个人一生留下的
约翰.马洛夫2007年在一家拍卖行花380美元(之后花了多少钱影片里没说)买下了她的一生
薇薇安.迈尔,网上能搜到的只有她的一篇讣告
通过留下的地址找到了她曾经的雇主和照顾过的孩子,她是一个保姆
他们这样形容她:矛盾、大胆、神秘、古怪、(极度注重)隐私
那她来自哪里?
他们一致觉得她是法国人,语言学家说她的法国口音是装的,因为她故意把母音拖得很长
纽约国家档案馆的系谱学家迈克尔.斯特劳斯找到了她的出生证明:薇薇安.迈尔,纽约人,生于1926年2月1日,他说和他过去做的来比较,这绝对可以排在高难度名单上,因为一般家庭通常对其住址会维持一致性,但这个例外,整个家族都很神秘,他们只知晓薇薇安.迈尔的二三事:她没结过婚、没孩子,父母双亡,有个哥哥可能已经过世了,有个姑姑,在遗嘱里把一切都留给她的一个朋友,而不是唯一的侄女薇薇安,遗嘱是这样写的:我没有任何东西留给我的家人,因为最熟悉我的,是我私交较好的几个友人
但她母亲是法国人,马洛夫在她拍过的几次重复的照片里找到了她母亲出生的村子——坐落于法国阿尔卑斯山的圣朱瑞利安,人口两百五十,还有一个表兄,村子里的人记得她是因为她与众不同,因为50年代没有人会拍照,但薇薇安.迈尔,在尚普索穿行,为山景痴迷,或是劳作的人,他们也觉得她古怪......薇薇安的妈妈有一台正方形的相机,她用它拍下了祖父的照片
她后来为何拍了那么多照片?
以她收藏了那么多小物件的癖好,也许她认为摄影是保存时刻的最有效手段,从中感受到很大的喜悦,她孤僻、古怪,害怕与人接触,摄影是她和俗世之间的最佳距离,她从旁观察,万千世界皆入眼里,她俯视禄来相机的取景框,然后抬起头按下快门,摄影家们评价她“拥有进入陌生人空间的能力,有一双慧眼......”,她喜欢旅行,拍了几千张途中的见闻和风景,她还喜欢自拍,她如何理解自己拍下的照片,她想以此表达什么,她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一切都无从得知。
一个古怪的女的,敏感、孤僻,讨厌男人,害怕身体接触,当保姆只是因为“有人给她提供住所,不用太卖力工作,有自由时间用来摄影”,有人说她不想出名,没有当艺术家的自觉,拍的照片也不想给世人看,也有人说她绝不想埋没自己,马洛夫找到她写给法国圣瑞利安一家摄影实验室的一封信,得知她不会冲洗照片,她更不可能为自己去办一个展览,很多时刻,她一定感觉到自己的高傲,她深知自己的优秀,同样很多时刻,她也恼怒与无奈于自己的卑微
“我发现事件的神秘性,比她的作品本身更有意思,我想知悉更多关于这个人的事迹,光是透过她的作品你办不到”
她还收藏一堆又一堆的《纽约时报》,喜欢看犯罪新闻,拍了一部未曾发生的《1972年芝加哥母婴命案》,孩子们说了她阴暗的一面,有说她会强行把食物塞进自己的喉咙并经常被她打,有说带他们去屠宰场、垃圾站,他们经常等她在那拍照片,有时她会在巷子里突然消失然后是警察找到了他们(她应该是拍照片去了),还有说弟弟被车撞了躺在地上直到妈妈来了,她还在那拍照片,而在她拍的150部八毫米和十六毫米的电影里,孩子们很快乐,晚年她孤独终老,常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对着陌生人大声地喊叫,吃冷的罐头,喝得醉醺醺,救护车把她接走后就消失了......孩子们把她葬在城郊深谷的一处长满野草莓的地里,因为那是他们记忆里她很快乐的地方,她生前不想别人知道她的名字,说自己是史密斯小姐,死后母亲家乡那些她拍过的已经老了的人,来看她的摄影展和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合影
“生前未曾享,身后得英名”,媒体这样报道她的事迹,马洛夫说他的使命就是要让她载入史册,李海鹏说他如今在乎的缩小的正义,是那些好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不应被埋没。
这就是一些人的一生。
更多的是生前未曾享,身后籍籍无名,但如果有些人记得你,一定也是各种说法不一,仍只会是谜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