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还抱着手机啊?试卷打算什么时候做?”
“你要是在我回去之前,这张试卷还没做好,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你”。
“我现在就盯着家里的监控,我倒要看看你在干什么?考的这么差,你怎么好意思玩的啊?哪个好学校在等着你啦?”
同事又在电话里对她的女儿大吼大叫着,近乎咆哮了。
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上演着,考的好的时候,在电话里会很温柔的对她女儿说,想吃什么,妈妈给你买?我就知道我家XX是最棒的。考的不好,就是上面的情况了。
所以每次她女儿考的好与不好,我们通过她的语气和音调就知道了。
考的好时候,即便我们听出来了,挂了电话还要是再和我们说上一会,大家也都附和着说真厉害,以这样的成绩一定能上个好初中。
考的不好时候,大家基本都鸦雀无声,办公室的空气一下都凝固了。
因为无论怎么说,都不契合她的心意。安慰她吧,她说你孩子成绩好,你当然这么说了,让你无话可接。顺着她吧,说不能依着孩子,这孩子得管,她又说我不正在管吗?这天就没法聊了,气氛紧张到按个计算器都嫌声音大,也是没谁了。
她的女儿今年6年级了,面临着小升初,没有学区房,只有靠成绩才能上个相对好一点初中了。
她的焦虑我是完全能理解的,毕竟我的孩子也在读书,当孩子考的不好的时候,内心也是焦躁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现在升学的压力太大了,从幼儿园就开始竞争了,这个时候孩子是接受者还没选择权,是家长之间的大比拼。
条件好的去上私立了,有门路的去名气大的那边了;于是条件一般又没有门路,只能就近找个幼儿园上上得了,分流已经开始了。
然后上小学,又是新一轮的筛选,和幼儿园的分流模式差不多。
小升初的竞争就激烈了,对于一个普高录取率在50%左右的城市,上不了一个好的初中,就意味着上普高的可能性相对就小的多。
有实力的买名校学区房,买不起的就只能靠孩子自己努力了,这时候孩子要参与竞争了。努努力上个好点的公办初中,再差一点的上个有名气的民办校,剩下的就只有去所在区所属的初中了,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面对这样的现状,家长孩子都压力山大。家长知道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也不想逼孩子,也想给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但现实吗?只怕童年是无忧了,未来忧虑会更多。
因而对于一个小升初的家长来说,孩子的每一次成绩都很重要。成长手册上记录的不仅仅是期中期末的成绩,还有平时均分,而这是择校的必备资料,分数牵动着家长的每一根神经,分数达到期望,工作都哼着曲;相反,看什么都不顺眼。
我的同事属于火爆型的,一点就燃,我能理解但不太能接受她这样的教育方式,我常常担心她这样的吼叫,影响她女儿的性格。在她心情不错的时候,也会劝她,分数固然重要,但方式方法各重要。
想想孩子真的不容易,我们学生时代也有竞争,但还是挺快乐的。现在的孩子,说的最多的是:没时间,要补课。
改变不了,只有适应。
努力努力再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