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网课老师谈到顾颉刚层累地造的古史观理论时,以孟姜女哭长城的历史故事举例,推翻了我一直对这一故事真实性的看法。
原来孟姜女哭长城的历史故事是一个不断造史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发展到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这个说法的。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发动80万民工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一时期苏州有个叫万喜良的书生,误打误撞与孟姜女喜结良缘。
但不久后万喜良被抓去修建长城,半年之后音信全无。孟姜女心系丈夫便到长城寻夫,却得知万喜良的尸骨已经被填进了城墙。
孟姜女失声痛哭,哭得昏天黑地,后竟然将长城哭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
于是孟姜女把手指咬破,血一滴一滴地滴在每具尸骨上面。同时心里默默祈祷: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最后,孟姜女终于找到了死去的万喜良。
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非常不靠谱,但是几千年流传于民间,不仅现在还有孟姜女庙,孟姜女哭长城遗址碑和望夫石等等历史遗迹存在,所以大多数人还信以为真。
《左传》中最早出现“孟姜女哭亡夫”的情节,这里的“孟姜”是齐国将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外战死后,孟姜得到消息在城郊等候迎接亡夫的棺椁。随军归国的齐庄公看到了孟姜,并对她表示沉痛的哀悼。
孟姜虽然经历了丧夫之痛、抚摸棺椁而哭,但是牢守礼节,高举杞家最后的尊严。她对齐庄公说:“郊外不是吊丧慰问的地方,我拒绝接受。如果您真心想哀悼我的丈夫,请上门吊唁。”于是齐庄公专门到杞梁家中进行了吊唁。
可见《左传》中记载的事情和后来哭长城的版本没有关系的。
可是随后,从汉代开始逐渐有了夸张的情节。
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崩。
这就出现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说法。
到了西晋时的作者在哭塌城墙之后又增加了投河自尽随亡夫而去的情节。
抗声长哭于杞都,城感之而颓,遂投水而死,其妹悲之贞操,乃为作歌,名为《杞梁妻》焉。
可以说从汉代开始,孟姜女哭老公的故事逐渐有了现代看到的情节。
而到了唐代,“孟姜女”彻底从春秋战国挪到了秦朝,城墙也换成了长城。
真正让这个故事流传千古的是在明朝。那个时候,出现了大量的戏剧,有文人将这个故事改编为剧本让大家看。随着戏剧的传唱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
其实孟姜女的原型与秦朝没有关系,但是汉代的学者为了宣传汉朝的正统地位,而制造是因为秦朝的暴政不得人心,才让汉朝取而代之的舆论。
更深层的原因在明代,主要是由于明政府大修长城四处征用民夫。繁重的徭役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统治者的不满,因此创造出“孟姜女哭长城”全新版的故事。
所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后世史家一步一步造史而演变出来的过程,且孟姜女和万喜良是被造出来的人物,是穷苦百姓强逼劳役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