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伙伴们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小时候很嫌弃村里的繁琐习俗与礼节,总觉一切太过庸俗、落后,终将被时代抛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点点长大,从高中到大学,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回来都有种别样的感觉。
每次回乡都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来回切换,好似鉴照两个平行世界,乡村在这反复鉴照之下显得愈发清晰,回到城市以后总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在离乡游子眼里,戏剧、民歌、破鼓烂锣大喇叭,那直击灵魂的节奏,凝结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之中,成为了血脉中一个个文化符号。
早在先秦时期,先祖们就无比热爱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由此衍生出诗歌、民谣,就是中华文化最早的雏形。《诗经·周颂·丰年》里记载“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人们于收获之后,为报鬼神庇佑,举行祭祀,并喜庆丰收,在当时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的收成可是朝野上下关注的头等大事。
沿及现代,这种乡土情怀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台湾诗人舒兰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浓的小诗《乡色酒》,让人越看越愁,越喝越愁。
《乡色酒》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犹记得小时候的夏天,燕儿坐在桁梁上头讲话,青蛙闹在画堂西,闹在画堂东……园里的丝瓜爬上了树,几多银丝的小葫芦,吊在藤须上巍巍颤,初结实的黄瓜儿小得象橄榄……家乡的黄昏里尽是稻香风,月下乘凉听打稻,卧看星斗坐吹箫,这是何等的快活,引得人想要发出一声长啸。
在林立的高楼里,被囚禁鸽笼的灵魂无处栖息,不知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会被不断前进的历史归咎于何处。每念及此,总会不自觉吟诵五柳先生的诗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