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舅舅一家有个特别的习惯,每次有什么不要的东西,他们从来不会直接扔掉,而是全部打包后提到我外婆家堆放。我每次去外婆家,总会看到散落各处的旧衣服、烂包包、破书本和不用的文具。有一次,我看到表妹又提着一袋旧书本子下来,我问她:“你直接丢了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拿到这里来?”她说,她妈叫她这么做的。我当时心里很不舒服,觉得舅舅一家人都把外婆的房子当成了倒垃圾的地方,可怜的外婆一大把年纪还要给他们处理垃圾。可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一开始就是外婆自己这么要求的。
外婆出生在旧社会,一生辛苦节约,直到现在都仍是省吃俭用。她说那些不要的东西还可以拿去卖钱,所以舅舅他们才开始把废弃物往外婆这边带。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习惯,以至于上一批东西还没处理掉,新的一堆破烂又来了。外婆根本没有如她预期那样把废弃物卖了换钱,反而越堆越多,导致她的整个房子都塞满了杂物。
外婆舍不得扔东西,什么都想留着,过分的节约让她自己的生活环境一片压抑和凌乱。但是老人家这样生活了一辈子,已经习惯了,无所谓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只要她舒服就行。所以,虽然我每次去外婆家看到舅舅他们留下的东西仍然感到很不舒服,可是我知道:我无法阻止一件“你情我愿”的事情。
就像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世上形成的任何一种关系状态也不会是单向结果。
我有位阿姨曾经是一名教师。小时候,她在我印象中是热心、亲切又充满师者的威严正直。大概因为这样的印象,她的朋友们非常愿意向她畅开胸怀、吐露心事。而这样的“知心好友”当久了,也渐渐成了一种习惯,以至于她每天操心的事情越来越多,神经衰弱,忧思过甚。她有个朋友曾是邻居,两家过去来往亲密,孩子们也是朋友。两人只要在路上碰到都会聊半天,好像永远有说不完的话。后来阿姨去了上海,两家人也就来往少了,但只要她一回到家乡,那朋友逮到机会就会不停地给她述苦水:儿子不孝、媳妇不好、孙子没照顾好......一大波负能量迅速地倾倒过来,把她淹在那苦水中,同情心泛滥成灾。阿姨任对方说个不休,吸收了满满的负能量犹不自知,直到夜间辗转反侧,信息频涌,难以睡眠。
当“知心好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曾经的老师,她的角色定位是热心、亲切又威严正直,所以就像她过去教育帮助自己的学生们一样,不论是倾听别人的苦恼,还是开导劝慰别人,都成了一种习惯。她自己需要这种角色定位带给她的充实感,否则她会感到孤独和不安。由此,她付出的代价就是成为了别人的“心理垃圾倾倒站”。 我们无法阻止一件“你情我愿”的事情,这是“你”自愿的,而“我”只是顺应了这种需要。
曾经有一位同窗好友给我打电话,电话里她不停地给我抱怨家里人逼她结婚,她一点也不想结,不知该怎么办。我安慰她,可是她总是像没听到似的,继续不停地重复一样的话,一样的哀怨叹气。一次、两次......都是如此,当我已经害怕接到她的电话时,我终于明白:她不是要听我的安慰,她只是需要我这个“垃圾桶”来一吐为快。我当时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她的“心理垃圾桶”,直到后来才意识到——因为那时我对爱情、婚姻也同样充满了忧虑,我自己需要那些同病相怜似的负能量才能抚平内心的不安。因此,我无意识中表现了自愿,而她也顺应了我的需求。
生活中的垃圾犹可丢弃,心理上的垃圾却除之甚难。当我们意识到成为了别人的“垃圾倾倒站”时,也许应该想想自己内心的需求,那样的需求是什么,是否可以放下呢?不要让自己生活在“垃圾“中,等有一天它们堆成山时就来不及了。
365极限挑战营第0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