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的故事
有个朋友一直奉行单身主义。生、死、工作、婚姻,是人生的四件大事。他总觉得婚姻虽是人生大事之一,但不是眼前必须的事,还有很多事情排在婚姻之前。反正终究是要走入婚姻的,不如先把其他事做好。然而最近竟然闪婚了。我问他原因,他说遇到一个老者对他说一句话,使他开窍了。那老者对他说,虽然说早婚晚婚最终都要结婚,但是早结婚可以让你在四五十岁的时候生病了有人给你端茶递水啊。他想想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结婚了。
我们姑且不讨论闪婚好不好。就单纯的分析我朋友的思维和动机。在他之前的观念里,结婚是一件正确的事,人必须是要结婚的,结婚生子传续后代是人类的天性。但正确的事,未必就是重要的事啊。所以仍然可以先做别的认为重要的事情。直到老者对他说了那番话,他觉得结婚对他来说是件重要的事。于是优先解决重要的事情。
人生状态的自然选择
人都有一种"自适应机制",即做事之前,大脑先通过潜意识把事情分先后进行排序,然后根据重要难易程度逐一解决。这一切意为"寻找自己最舒服的状态活着"。
当然有些人比较变态,有"自虐"行为,从中得到快感,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睡觉会以最舒服的姿态躺着,吃东西会吃最衬合我们味蕾的食物,使用我们最便利实用的物品,甚至思考的时候也以最符合自身利益和条件为出发点。总之一切以最舒服的状态活着,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懒惰也是一种"自适应机制"的结果,因为懒惰可以使人处在一个自认为舒服的舒适区。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任由这个"自适应机制"自行发挥的。如果那样人类可能还在树上蹲着。具有"能动性"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动性"使人打破这种"自适应机制",创造出许多发明创造,推动人类的发展。
重要的事和正确的事
有人总结出人类做的事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重要的事",一类为"正确的事"。如果要把这两种事情排个序,一般人会先做重要的事。"
正确的事"属于理性认知,"重要的事"属于感性认知。遗憾的是,这种"理性的认知"往往使当事人很"难熬",至少在感官体验上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感性认知"则更利于人接受,因为其使人产生"舒服而愉快"的体验。就如,我们都知道每天跑步健身是极为有益于身体的;或者多学一门外语多增加一项技能是非常有利于工作和生活的。但是能够坚持去跑步去健身,每天背单词语法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些事情虽然人们认可其"正确",但是并不认可其"重要性"。毕竟每天去健身去跑步会很"难熬",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没有直接的效应。学外语也是如此,不会因为学一门外语而马上得到升职加薪。但如果说不健身,第二天就会死亡;不学外语,第二天就会失业。那么就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重要的事"了。
精英和普通人的差别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把时间精力放在正道上,但是为什么真正能够做到的人不多呢?这是一个讨论已久的心理学现象。什么情况下人们才能够认真、主动、充满热情地去做事呢?一般情况下,只有人感兴趣并且觉得是"重要的事",才会主动去做。很多人就是总在舒适区里做着"重要的事"而变得平庸的。
人们做事有各种各样的差别,其中最本质的差别是"主动"和"坚持"。这就是普通人和精英的差别。
精英们能够主动地坚持做"正确的事情",能够把"正确的事情"转化为"重要的事情",因为自己想做,就使他们具有了主动性。因此他们能够做到"坚持"。相反,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我们"不想做",因此做不到"坚持"。
普通人如何成为精英
这世上的事情里,"正确的事"和"重要的事"大多数时候是分开的,只有少极部分重合。如果你看到有些人莫名其妙的成功了,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看不到其背后的努力,一种是他所做的"重要的事"碰巧是"正确的事"而已。而精英们能够把诸如"学习"、"思维"、"成长"、"工作"这些职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当做"正确的事",主动的坚持去做。我们都知道,当人在一个领域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会有很大的机会成为该领域的精英。所谓的"10万小时理论"就是如此。因此这些人成为精英并不是偶然。而普通人则分散时间精力去做那些与成功无关的自认为"重要的事情",自然就变得平庸了。
正是很难将所有"重要的事"和"正确的事"重合。所以,很多时候公司的管理只有通过强迫员工"坚持"的道路了。通过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工作制度、奖惩制度,坚决地实施,"强迫"员工们遵守,从而变成一种秩序。
对于我们个人管理也一样,只有强迫自己把"正确的事"作为"重要的事",通过强迫"坚持"产生"主动性"继而成为"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了。
文/怪鸭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