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思辨读写》,这本书是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编写的,他从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寻觅改进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做了长文阅读,群文阅读,专题阅读,经典精读等尝试,并认真地进行理性思考,最后得出的发展趋势是“聚焦思维”。
余老师把长文阅读和短文阅读进行对比,它们的区别,绝不仅仅只是字数和容量上的差距,更多是思维方式和结构方式上的不同。长文阅读,不仅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更高的思维品质和阅读素养。
他重点阐述了在经典精读教学中一些体会。
首先,读经典不是“读经”,也不能以“读经”的态度与方式来读经典。阅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学生自主的人格建构和文化建构,学生自身的发展才是阅读的根本目的。阅读经典,就是要通过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先人们的人生,理解先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逼近自我生命的本质。一句话,在经典中重新发现自己。从书中,让我体会到经典存在的价值和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阅读经典,应该给学生最大的阅读空间,当面向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时,给学生最大的阅读空间,培养他们“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在自由的选择与独立的建构中养育刚健质朴的人格,同时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能力。
其次,阅读经典要读原著,且要精读,而非泛读。基于兴趣与感受的课外阅读,缺乏课程的规划与教学的指导,远不能满足经典阅读的需求。整本书阅读的热潮中,作者一直主张课程化,主张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聚焦文本内容,服务于人生思考,他提出:停留在想象、感悟、动情的感情层面,不可能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满足于总体印象,追求概观式的把握,不可能辨析作品的精神意蕴,一篇两三千文字的课文,尚且需要我们花上三四节课精讲精炼,何况动辄几十万字的鸿篇巨制呢?与篇章相比,整本书的特点在于内容的复杂性,主题的多元性和语言的多义性。因此,阅读的核心问题是深度思考。
文中从整本书阅读和篇章阅读的关系和价值谈起。篇章阅读更省时省力,而且已有了相对成熟的内容体系和教学经验,做起来轻车熟路,相比之下,整本书阅读在以往的课程与教学中始终处在边缘位置,基本等同于课外阅读,而相应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也比较粗浅,这就意味着整本书阅读做起来会更难,更加费神费力,因此,不仅要确认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独特价值,更要进一步理清这个价值的内涵,使之明确化与清晰化,这样才有利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入探讨和健康发展。
书中提到孙绍振先生的提醒,整本书阅读和篇章阅读的不同,本质上他们在阅读规律的范畴之内,篇章阅读与整本阅读的融通,也便于一线教师将篇章阅读的教学经验转化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整本书的文化视野更开阔,内容含量更丰富,更复杂,而承载的思维方式更宏阔,更复杂,更系统,因此,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生面貌更为全面,也更有深度。就像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区别,再好的短篇小说,无论多么精致,它只能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段,一个细节,一个角落,而不能对生活做全景式、多维度、多层次的展示和剖析,而长篇小说在这方面恰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充分发挥整本书阅读的独特功能和价值,那么整本书阅读的推广将会注定失败。
整本书阅读需要韧性的摸索和积累,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审慎的推进。不仅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立足于开发和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和发展能力。这才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