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807任书苗 新网师第122次打卡,今日打卡字数 1227字
生活中,常会出现越是不想记得的事情,越是忘不掉;或者,你是不是有过以下的经历:一件事,反复告诉过自己不要去想、不要去做,就越会想、越会做;睡觉前,越是告诉自己不要失眠,就越是睡不着;反复告诉自己要忘掉的人,却总是经常想起。原来,这就是″白熊效应".
一、丹尼尔·魏格纳的实验
1987年,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了一个简单却令人震惊的实验。他把实验对象被分为三组,然后给他们看一段长约50分钟的关于白熊的影片。看完后,他分别对三组实验对象说:
■“你们要记得那头白熊。”
■“你们可能会喜欢上那头白熊。”
■“你们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
一年之后,结果竟然是被告知“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的一组对当初观看的影片最有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白熊实验”,它告诉我们,对于事情,你越想忘记,反而“记得”越清楚。
二、什么是“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的一个实验。他要求曾经被白熊惊吓过或者是伤害过的人,不要再去回忆当时令人恐惧和害怕的场景,结果却是参与者全都不约而同的开始纷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这就是“白熊效应”。
也就是说,当我们被要求不去想或者做一件事时,我们的注意力就已经被成功的“扎根”到这件事上来,并且不可能轻易忘掉,只能不断地重温这件事情。那么:
三、为什么会产生“白熊效应”?
从心理学方面来看,“白熊效应”就是一种思维叛逆,它会让我们感觉思维不受自己控制,常见于青春期。但哪怕是成年后的我们,不论是自己或是别人说“不要去想”或者“不要去做”时,都会诱发内心的一种抵触情绪。没办法,人类大脑的思维轨迹就是这样设定的,当我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反而会不断强化自己心中的思想与概念。
四、怎样摆脱“白熊效应”呢?
(一)转移注意力
当你觉得自己快被这只“白熊”所吞噬时,尝试转移注意力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来,并且做到十分投入。去旅行、去读书、去看电影、去拍照、去跳舞、去画画,从而忘却刚刚一直在意的事,这样可以有效的抑制原始的注意力。
(二)堵不如疏,直面想法
在面对这个想法时,不逃避,不强迫,直面想法本身。多告诉自己“我应该去做什么”而不是“我不应该去做什么”。
(三)自由书写,释放大脑内存
当脑子里浮现出各种胡思乱想的时候,可以通过自由书写的方式把想法记录下来,不要做任何的分析与评判。相当于把情绪从大脑中剪切出来,给大脑释放更多内存,完成对大脑的“减负”。
(四)学会接纳,顺其自然
对于“白熊效应”,最重要的就是接纳。“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改变固有思维:
就算失眠又怎样呢,越焦虑越坏事;
就算想了这件事又怎样呢,只是想法又并非现实;
就算忘不掉这个人又怎样呢,在心中的痕迹怎么可能轻易抹除。
所以,不妨大胆的放任这个想法,不去刻意让自己忘怀。越是克制,越会被情绪所控制,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要允许它的存在,学会接纳,顺其自然,不排斥不对抗,正面面对,才会让我们不被“白熊”所吃掉。
(五)向他人寻求帮助
当自己实在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一直被这种想法所困扰时,可以向自己信任的人或者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从而减轻自己的烦恼负担。
有句话说的好“余生不长,别难为自己,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及时行乐的心态并非消极,而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智慧。
总之,“白熊效应”人皆有之,宜疏不宜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和“白熊效应”和谐共处,最终登上成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