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摘抄

“有趣”是指对方能给予自己精神享受和深入思考,且对方的格调在自己格调的上限附近。
“逗比”是指对方能娱乐自己,且笑点在自己格调的中心线或下限附近。
“幽默”则是笑点的统称,格调相对高的幽默可以归入有趣,格调相对低的幽默可以归入逗比。

想时髦一点,直接看大牌发布会,跟着发布会的元素去选择你要的衣服,就能从源头掌握新一季的时尚。

“比如走着走着路忽然摔了一下,若无其事地自言自语:‘啊,新换的这具身体还真是不太习惯呢。’”他自己的确也是这么做的,他说他在产房见到妻子一脸疲惫,就对第一次看到的儿子说:“为你这孺子,几损我一位大将!”

一个人去过很多地方,却对此无甚兴趣,亦不求探索,那“去很多地方”便毫无意义。
一个人看过很多书,却对书不求甚解,亦不做平行或纵深的比较阅读,只是“酒肉穿肠过”般的“文字穿眼过”,那么读书便毫无意义。
一个人交往过很多人,却对那些人不加琢磨,亦不追寻其内心深处的灵魂栖息地,只看“你对我好”“你对我不够好”,那么这段感情便毫无意义。
一个人经历过很多故事,却对得失不做总结,亦不追求做事精进的方法,只把“当年我如何如何”挂在嘴边作为谈资,那么这些故事再多也没有意义。
没有探索的好奇心,就没有经历的意义。

孩子出生后的几天乃至几周,对视力而言,是神经元连接快速巩固的关键时期。此时人为包扎孩子的眼睛,会让孩子的视力永久受损,即使事后进行治疗,也无法完全恢复。

高热可以让蛋白质变性,而蜘蛛的毒液也是一种蛋白质。

我们需要偶尔把自己陌生化。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去看待、去围观,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状态,会发现很多很多问题。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你的选择余地越大;你的知识储备越广,你的思想就越自由。知识储备,是构建精神世界的基石。
知识储备的获得渠道很多,主要渠道不过三种:历练、阅读、交友。

松散的知识点再多也只是一盘散沙,平面的、孤立的,无法给自己带来绵长而持久的快乐,也无法增加一个人思想的深度

很多青少年会有一个阅读欲望特别强的时期,家长往往在少年读物中“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此时最好的办法是给一套足够厚实的青少年百科大全,人文地理科技社会应有尽有,不要求孩子全部翻一遍,让孩子自己去挑其中喜欢的看。这种早期的阅读偏好往往来历不明却持续终生。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孩子先天的偏好,能标识出孩子的天赋所在。给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套百科大全作生日礼物,等他高一的时候再去看看哪一本学科被翻得最破——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为孩子选择高中文理科,或是选择大学的专业,提供非常有力的依据。

当我们发现自己内向时,去接纳内向,正视内向,并让自己享受内向的性格,或许比假装开朗更愉快。

我朋友A,天文地理绯闻八卦无所不通,跟她聊天,再偏的梗也能接住,再冷的知识也能扯上,聊得浑身毛孔无不舒畅。她从来没有特别准备过这种“谈资”,腹有诗书,自然有话。
我朋友B,知道的不算特别多,但是逻辑非常清晰,跟他聊天,他能把你说的话理一遍,说出你看不出来的东西,特别适合跟他聊争议性话题,两个人一边喝茶一边“撕”,可以“撕”一下午,“撕”到彼此都累了,这个混沌的世界似乎明晰了一点。

一个理性人始终倾向于低成本解决问题,而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之前,弄清什么对你来说是“低成本”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个人的三观,是在外界大量“阅读”和“体验”下,通过思考获得的。

那些我可以轻松胜任毫不费力完成的工作做完后,我会觉得不错,不会太开心。让我念念不忘的,却是那些艰难辛苦后完成的项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