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影评处女作。
开始之前我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对于每周的写作,我总怀有矛盾的心情,既期待又焦虑。
期待,是因为写作总要伴随着思考,思考会带来灵感,灵感有助于帮助我感悟生活并提升自我。既然期待,那么显然我知道写作对我是有益的。
焦虑,是因为每次动笔写之前都仅仅只有一个topic,不知道围绕这个topic该具体写些什么,于是在最终动笔写之前,我总要做些别的事情将写作的事一拖再拖。谁叫这事相对来说有困难,因为你得动脑子。
看吧,我虽然已经知道了思考会带给我好处,可我的大脑却因为拒绝思考一次次向我发出推迟做这件需要思考的事的信号。
可我还是得开始,还是得写些什么,即便只是为了写完后点击“发布文章”那一刻的畅快。这是我给自己安排的作业,每周就一次,为了不让下周的自己失望,还是写吧。
小鞋子,英文名:Children of Heaven,另译名:天堂里的孩子,一部1999年上映的伊朗电影。我个人更喜欢小鞋子这个翻译,因为在这部电影中,所有的剧情都围绕鞋子展开。
第一次知道它,正是我首次来京的那天,在北京西站坐一路9xx的公交车,车上的闭路电视里,充满磁性的男声主持,正在耐心解说这部电影,我的母亲就坐在我身边。同一天,还有一个概念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不要过多关注你现下的回报,最重要的是你的个人成长。
电影讲述的是,阿里在外出采购家用时,顺便要帮妹妹莎拉从补鞋匠处取回鞋子,可他却在回家途中将鞋子丢失,为了躲避父母的责罚,阿里求妹妹帮忙瞒着父母,并试图和妹妹分享同一双鞋子,甚至希望通过赛跑为妹妹赢得一双新鞋子的故事。
影片要呈现给观众的东西很多,有温暖的兄妹情谊,孩童的纯真善良,伊朗底层贫民的日常生活写照以及邻里之间的相互帮衬。
该片对于兄妹之间感情的处理真实细腻,足以引起我的共鸣。影片中共有两处哥哥“贿赂”妹妹的场景。
第一处是在阿里弄丢妹妹鞋子那天晚上,妹妹问哥哥明天她怎么办?穿拖鞋去学校要被老师责骂。两个人在父亲眼皮子底下小心翼翼地在作业本上写着一来一往的“悄悄话”。妹妹最终妥协,此时哥哥递给妹妹一只新的铅笔。
第二处是妹妹下课后跑着赶回巷子跟哥哥替换鞋的途中,鞋子因为不合脚不慎脱落,掉入下水道中,鞋子顺着水流一路向下,妹妹心急如焚地追赶,最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取回两人目前唯一一双共享的鞋子。结果当然迟到了,阿里责怪妹妹来迟进而会令他上学迟到,妹妹责怪哥哥弄丢了她的鞋子,两人不欢而散。后来阿里把老师奖赏他的全新自动笔送给妹妹,两人才和好如初。
这两处我都深有体会。小时候,我哥哥大概也是用这样的方式“贿赂”我的,做错事不许告诉父母,好处是他下次可能会带我一起出去玩儿(坏处可能是某些令人害怕的威胁);哥哥总是有一些“特有”的好东西,哪天为了缓解两人之间的气氛,“发善心”给了我一个,简直比收到新买的还要开心。也许此时收到的不止是平日里心心念念的东西,还感受得到他有意向我示好,这才是关键吧。
再次回到影片,作为观众,我深切感受到此时一双鞋对这兄妹俩来说意味着多大的解脱。但在新鞋子到来之前,阿里和莎拉只能通过奔跑的方式临时共享一双鞋子,直到有一天,体育老师宣布市里将举行长跑比赛而且奖品非常丰厚,其中季军的奖品就是一双崭新的运动鞋。
阿里动心了,他觉得属于他和妹妹的解决方案来了,他一定要赢得季军,为妹妹赢得一双新的运动鞋。此刻的阿里,其实还在为弄丢妹妹的鞋子,害得妹妹要和他共用一双鞋子而内疚,所以他信心十足地向莎拉保证:我一定会获得季军,为你赢得一双新鞋子。
影片最最触动我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我能一直保持像一个孩子那样纯真的思考,该有多好。不要试图寻找别人眼中最好的,只要追寻最适合自己的。
对于阿里和妹妹来说,亟待他们解决的问题是一双新鞋子,于是阿里拼命要获得季军,即使最后他阴差阳错地获得了冠军,他还是哭了。因为他觉得,他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进而对妹妹食言了。
季军的奖品是他最最渴望的,也是最适合他的,所以在他眼里,季军比冠军要好。成人世界里,从来没有人觉得获得季军比获得冠军还要难吧?可在孩子的眼里,渴望得到的才是最珍贵的。
我已经分不清自己的纯真到底被欲望吞噬的还剩下多少,经历过的几件事情,让我有所察觉,很多时候我所追求的,都是更好,而不是适合。
有些事需要努力做到极致,甚至精益求精,有些只有合适了才能找到幸福的归宿。就比如鞋子,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合脚的。
但愿今后我能擦亮自己的眼睛,找到那些真正适合我的,我最应该渴望的,视他们为我生命的珍宝。剩下的,其他人眼中的浮华,想都别再想。
#注:我对影片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两人可以共享同一双鞋子?影片中描述,妹妹下学后跑去给哥哥换鞋,哥哥再跑去上学,按照中国的教育体制,我和我哥可是同一个时间点上学的。也许伊朗的体制不同?如遇明白个中道理的好心人告知,内心不甚感激。但这并不是一个非得解开的谜题,毕竟电影需要传达的东西,比这件事要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