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信读书上花了九小时四分钟才把成甲的《好好学习》看完。看的非常慢,因为书中的知识我读起来非常吃力,不好理解。就像吃了好多不消化一样,堆在那里。
先来梳理一下本书的内容吧!本书分为四部分:提出临界知识这一概念;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用案例告诉你临界知识如何应用。
我是第一次听说临界知识这一概念。临界知识就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我在上学期间经常遇到一些知识点掌握不了,知识阻塞了。印象最深的是上数学课,老师经常点名让同学上黑板上做题,我最怕这个。知识堵在那里不通畅,焦虑又害怕。若是能知道一些学习方法也不至于学习那么费力。
当然此书讲的是适用于学习做事的方法,是更好级的方法,帮助我们打通知识阻塞,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两个心态: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大部分时候我们是会习惯性防卫,找理由还击,所以还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
因为焦虑,我们追求快,生怕慢一些黄花菜都凉了。但是快是结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学习过程就要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越是需要下慢功夫,所以作者提出曾国藩的口号“结硬寨,打呆仗”。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这就好比学习骑自行车,要把精力放在掌握平衡上,反复寻找平衡的感觉。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是在追求两分钟学会21种踩脚蹬子的技巧。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我已经开始写反思日记,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回顾一天的生活,看看我做了哪些决定,放慢自己的思考过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反思能帮助我发现错误,矫正行为。作者以较大篇幅讲反思,他自己写反思日记,并且还要求他的员工也写反思日记。反思日记可以参考《顾准日记》这本书。
以教为学,我听许岑老师讲过一个例子。他曾面试一位来应聘英语老师的女生,她讲自己还会日语。因为她曾经帮朋友带了一期日语课,她先报了一个日语班,一边学一边教那一期的学生,最后自己掌握的非常好。
当你学习一项技能以教为目的时,你会更用心去总结此技能的重点、难点,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并且,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刻意练习就是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比如,在像武术这样的技能类训练当中,就是要反复训练蹲马步、打直拳等。刻意练习就是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我们把掌握的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就能和其他知识组成一个新的知识单元。比如游泳,它的基本技能是漂浮、呼吸、打水等,一旦学会游泳,就能和其他技能组合了,比如跳水、水下救援这样更大的能力。
我们对核心概念都吃透并组合成知识能力单元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比如,在商业分析中,以将复利、边际效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这是作者举的例子,其实我不太理解,先记下)
刻意练习改变的是我们的思考过程。
书中讲了作者认为重要的几个临界知识: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人脉就是一个复利模型。一个人认识的朋友多,就会有人愿意将你推荐给更多朋友,那么你就能认识更多人;而你认识很多人,会吸引来更多的人想要认识你。
黄金思维圈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what层面,是我们具体的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是我们如何实现想做的事;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绝大部分人思考问题从what出发,少数人从why出发。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why的本质,激发how的创意。
系统思考要关注“关系”而非“事物”,找到系统关键解,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谓关键解,是指一个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对其施加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在临界知识中,系统思考是能够将其他临界知识串联起来组合应用的工具。
现在知识的获取越来越方便,不管是付费还是免费的知识特别多,而我们又焦虑着一直学一直学,但是对自己的知识如何进行管理,作者给出了他的方法。
特别喜欢作者的一句话“没有刻意学习的痛苦,就没有一针见血的清楚”。为了让我们不那么痛苦的学习,书中方法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