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爱的两夫妻,出发点都一样,为什么还要掐?
丈夫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家门,妻子正在做菜,孩子正在开心地玩耍。丈夫很开心的跟孩子玩了一会儿,想到自己没有完成的工作。于是打开电脑,继续干没有完成的工作。妻子非常生气地打断他:“你要陪孩子,我看你一点都不爱这个家!”。丈夫很无语:“我这么辛辛苦苦的拼命赚钱,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你一点都不理解我!”。夫妻俩大吵了一架。
这上面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明明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这个家庭好,为什么我们忍不住就会掐呢?这到底是哪一点出现了问题?
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最近看了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们争吵或者冷战的根源来自于我们对于事物或者人的认知不同。
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妻子和丈夫对于爱孩子这件事情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妻子认为,爱孩子就要多陪孩子;而丈夫认为,爱孩子就是要给她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当丈夫没有多陪孩子的时候,妻子就认为丈夫不爱孩子。因此激发了她的负面情绪。结果就是对丈夫发脾气。而丈夫觉得我辛辛苦苦工作,就是因为爱孩子。你否定了我对孩子的爱,我认为你是无理取闹,那肯定反击。于是剧烈的争吵就这么发生了。
卢森堡博士认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可能将平等的交流变成了一种暴力。这就是所谓的暴力沟通。暴力沟通通常是由以下的原因造成的:道德评判,相互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我们先来说说道德评判。突然间看到一个同事的桌面很久没有清洁整理了,你想这可能对他的健康不好,于是你提醒说:“老王,桌子那么脏你也不整理整理,你也太邋遢了吧。干净一点对身体也好。”你的出发点是为老王好,可是你这么说,他会感激你还是会嫌弃你?你给老王上了邋遢的标签,这就是道德评判。如果他认为自己只是没有时间整理,你说他邋遢,他一定会跟你翻脸。道德评判的例子在生活当中比比皆是:你平时工作兢兢业业,你写的一个文件出了点差错,领导认为你工作不认真,严肃的批评了你;你出门办事,妻子交代你买一些东西回来,由于东西比较多,你忘买了一件东西,妻子觉得你一点都不在乎她;
其次说一下进行比较。这个很好理解,我们中的有一些人就是在父母这样的教导声中长大的:“你看隔壁的XXX,小小年纪就很懂事,成绩又好……”、“你看你们班同学……”、“你看别的小朋友……”这样比较的话语暗含的逻辑都是你不如人。这往往会激起的负面情绪;
再说一说回避责任。回避责任这个话题,在职场当中就尤其常见了。“我拿下来的项目不少,但是你们运营不出来呀”,“这项目价格那么低,难度那么大,我们没有亏,就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了”,“这事我就全权交给你的。”人都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当你认为所有的错都是别人造成的,那你就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这肯定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情绪;
最后说一说强人所难。这就是所谓的己所不欲,又施于人。你自己办不到的事,你自己不愿意吃的苦,却统统要求子女去做。这就是强人所难。
以上四种情况造成了我们常见的沟通暴力。就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人性本恶的坚持。如果要改善我们的沟通,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转变我们对人性本恶的基本看法。
三、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
为了实现非暴力沟通,卢森堡博士除了要求我们转变对于人性本恶的基本看法,我们还需要时常应用非暴力沟通的运用4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举个例子来说,你打电话给老公,要求他给孩子带点东西回来,结果他买了几样东西就回来。你看到他买的东西,觉得他完全不清楚孩子的喜好,你很生气。向他吼道:“孩子长得那么大,你都不知道她喜欢什么,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你这句话明显是责备别人的,是一种明显的暴力沟通行为。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你的话语应该包含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
观察:我仔细看了你给孩子买的东西,以我对孩子的了解,没有一件是她喜欢的。
感受:孩子长了那么大,你不了解她喜欢什么,我感觉你了解孩子太少了。
需要: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亲多陪伴的。
请求:我希望你以后多陪陪孩子,如果以后需要给他买点什么,如果你不清楚的,你可以多问一下我。
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你熟悉了这样的语言结构,你和别人的关系会变得互相尊重、更加平等。不管是和人说话也好,反思自己也好,你都可以用这四个要素来检查自己的思维,看看你的思维是出于积极的价值取向,还是消极的价值取向。不断进行非暴力沟通的修行以后,你会发现,你对这个世界会有了一种性本善的信仰,这种信仰会让你避免暴力,生活在更加有爱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