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原文:
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我们坐在船舱里。外面下着雨,雨点打在船蓬上,“沙拉、沙拉”地响。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的小鸟啊!它有一张红色的长嘴,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悄悄地站在船头有多久了?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红色的长嘴里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哦,我明白了,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学习一下别人的优秀教案:
教材简析:
《搭船的鸟》作为习作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留心观察,突出单元主题。课文开头交代了“我”和母亲乘船去乡下外祖父家里,时逢大雨,坐在船舱里未免显得无聊。正巧雨后,“我”发现一只彩色的鸟儿站在船头。这样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就因为这样一只美丽而又灵气的鸟儿前来搭船捕鱼,顿时显得诗意盎然起来。正如单元导语里所引用的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留心发现了这位“不速之客”,于是它给“我”的旅途带来无数美丽的遐想。
二是层次清晰,突出表达方法。坐在船舱里,“我”听到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的声响;翠鸟出现后,“我”看到了鸟儿色彩艳丽的羽毛(“翠绿的”羽毛、“带着一些蓝色”的翅膀,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接着,“我”又看到翠鸟捕鱼时一系列敏捷的动作(“冲”“飞”“衔”“站”“吞”)。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听觉与视觉的互动,这些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三是童真童趣,突出自然和谐。本文以儿童视角写就,语言朴素清新,尤其是口语化的特点,与行文的儿童视角相契合,十分自然融洽,如“它什么时候飞来的?”“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你看,在儿童眼里,人与鸟儿在大自然中和谐相处,勾画出儿童热爱自然的一颗童心。正如人们对作者的评价,这是一位“再没有这么纯净天真透明的老人了,他的文是干净的,人也是干净的。他就是个小顽童,有一颗孩子的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八个。会背诵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观察需学会取舍。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小动物们是我们的朋友,仔细观察他们就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搭船的鸟。看看文中的小主人公是怎么观察这只小鸟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检查生词:搭船 沙啦 羽毛 翠鸟 长嘴 捕鱼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翠鸟的外形
1.这只翠鸟长什么样?请你用横线在文中勾画出来。
读出翠鸟的美
2.作者写翠鸟的外形一共写了几句话?
三句
3.后两句可以交换顺序吗?
作者的观察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先看的是整体,再到细小的局部。
(二)翠鸟的捕食
1.小翠鸟搭船干吗去啊?请你读读第3、4自然段。
2.翠鸟是怎样捕鱼的呢?请你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红色的长嘴里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①找出表示动作的词,体会翠鸟的“速度快,动作迅猛”
(冲——飞——衔——站——吞)
②用这些词语将翠鸟捕鱼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③学习写法
我们身边的事物,很多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如何把这样复杂多变而又转瞬即逝的连续动作描述清楚呢?
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用动作分解法来描述,就是把连续的几个动作一一分解开,把每一个动作写清楚,然后再将分解的动作连接起来。
3.请你想象一下,翠鸟在水里的时候又是怎么捕鱼的?
4.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呢?
翠鸟的速度太快了,根本来不及观察。
请你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聪明的鸟、可爱的鸟、一只充满灵性的鸟)
四、其他事物
1.小作者好厉害,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发现了这样可爱美丽的翠鸟。通过他的眼睛,你还发现了什么?你发现他还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的观察?
大雨 船夫
2.在那样一个下雨天,我和妈妈还有船夫搭着这样一只可爱的小鸟到外祖父家去。多好啊!师生合作朗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