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故事里保留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历史的车轮在时代的推动下,足迹始终湮灭。但汉字依旧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被流传和使用。《汉字王国》很好地向世人介绍了汉字的故事,讲述了中国人与汉字的故事。
今天我依旧要延续上次讲过的“木”字的故事。这两个字为“葉”和“朱”。
第一个字为“葉(叶)”
当人们寻根求源的时候,笔画多得令人厌烦的“葉”字在古汉字中相当清楚——一个清楚的树冠。加上草字头以后只是更乱了。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葉”字的下部分为“木”字。
第二个字为“朱”
汉语里表示“朱”的是一棵树,树干上特意有一个笔画或一点——人们是从树干上获取红的颜料。
其他的红色是人们从辰砂和丛生植物茜草里获取——轪侯夫人的很多丝绸衣服就是用它们染的。
周代,很可能在商朝后期,红色就成了皇帝专用的颜色,所有的东西都染成红色,衣服、车辆、宫殿、旗帜和各种日常用具等等。
短命的秦朝,把白色作为自己的专用色。汉朝是黑色,但是红色在各朝代都是主要的吉祥色。殿宇和宫殿都是红色的——故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节日期间中国人喜欢悬挂纸或绸作的红灯笼。
新娘被人用红轿子抬到婆家去,新郎和新娘要用红被子,新娘结婚那天要穿红衣服。
如今新娘已经不再做轿子,但被子还是红色的,孩子过满月发的请帖是红色的,孩子从学步开始就穿红衣服,小学生游行、跳舞用的鼓是红色的,系的红领巾是红色的。
无独有偶,毛泽东的语录也是红色的。红色伴随着中国人的一生,红色是喜庆和快乐,但也是庄重。中国到处红旗飘扬可能跟共产主义没有多少关系,认为有联系那只是我们的想法——红色确实是他们保持的长期民族传统。
简单介绍一下“朱砂”。
朱砂是经过火山的作用,加上自然的风化而形成的。朱砂的成因上与近代火山作用有关,是典型的低温热液矿物。朱砂是一种棕红色,色彩鲜艳的彩石。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曾经应用朱砂做颜料。朱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汞,在我国的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有出产。朱砂的晶体呈板状或菱面体状,它的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纯净的辰砂具有金属光泽。有时表面会因覆盖氧化薄膜而呈铅灰色。
天然朱砂为粒状或块状集合体,呈大小不一的块或细小颖粒。块较大者表面暗红色,细小的片状或粒状者表面鲜红色,不规则薄片色红鲜艳,光亮如镜,触之不染手,具金刚光泽,半透明。
林西莉女士所讲的汉字的故事是用通俗的故事性手法为我们解读汉字,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