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一直在“空无一物”,身边有不少朋友常问我一些关于整理的问题。朋友芳说,她默默跟着我“日舍一物”,已经舍了很多东西了,可就是怎么也舍不掉衣服:这是刚工作时买的第一件衣服,有纪念意义;这是妈妈给我织的毛衣,舍不得扔掉;这件感觉还可以穿,不能扔掉……
一般情况下,我们整理往往就是从量大易舍的衣服开始的。服饰潮流日新月异,本就需新陈代谢。
针对芳的问题,我找出了对应的方法:有纪念的意义衣服可以少量留下来,比如一年一件,其他的可以拍成照片保存;妈妈织的毛衣,也可以同样处理;感觉还可以穿的,其实往往都不会再穿的,暂时舍不了,可以放在暂存区,给自己一个期限,比如一个月,如果这一个月你都没穿,那就果断舍了……
每一种方法,到了芳那里都搁浅,再次遇上她还是那句:我舍不得扔。
不过,芳的困惑倒是让我看得更深:也许芳内在有一个匮乏在潜意识里。记得,当时整理衣柜,以我为中心,以现在时为节点,一遍遍捋,一遍遍扔,结果就有一件很不起眼的衣服成了漏网之鱼。
这衣服买来十余年,不穿至少有九年了。一遍遍问自己为什么?回忆与这件衣服的每一份过往,抽丝剥茧,发现这衣服是我当年很喜欢的一个品牌,是本地的一个工厂生产的……然,这些都不是重点。真正内心最深处的是:为什么买它?原来,一次讲座,被一个很有涵养的编辑深深吸引,羡慕得不了,她当时穿的就是一件朴素的薄羊绒开衫。记得那天一回家,就上网淘,历时半个多月,终于搜寻到各方面都让我满意的它,淘回了家。
搞清楚,舍不得是内心的向往——做一个有涵养的女子,拍下照片,我就把衣服舍了,向着“有涵养的女子”不断努力。
无独有偶,最近听樊登讲《张爱玲传》,听到这样一个细节: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和孙用蕃结婚以后,继母就常给张爱玲穿自己穿剩下的旧衣服。所以张爱玲觉得最尴尬的就是她每次去上学,穿的衣服都跟别人不一样,都是成年人穿过的那种旧的衣服,有的还磨得很破旧。后来她反思说,自己这一辈子为什么是个衣服狂,到晚年她都一直要买好看的衣服穿,总是穿得非常漂亮,原因就在于小时候受过这样的刺激,老穿二手衣服,觉得受不了。
甚至解放后,她去参加第一次文代会的会员集,出席和列席的与会者七百余名,她是全场中唯一一个穿旗袍的人。张爱玲实在不喜欢穿中山装,她有点受不了所有人都穿一样的衣服。
柯灵的回忆是这样,他说:“她坐在后排,旗袍外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使人想起她引用过的苏东坡词句‘高处不胜寒’。那时全国最时髦的装束,是男女一律的蓝布和灰布中山装……张爱玲的打扮,尽管由绚烂归于平淡,比较之下还是显得很突出(我也不敢想张爱玲会穿中山装,穿上了又是什么样子)。”
张爱玲如此,我如此,芳的那柜舍不掉的衣服背后又是一份怎样的内在匮乏呢?我不知道,但相信她会自己探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