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自在》是一本散文集,是北京文学为70周年庆而集结的出版的系列丛书之一卷,该书收录史铁生、贾平凹、毕飞宇、汪曾祺、蒋韵等16位知名作家的16篇经典散文随笔,有些篇目我还是第一次读到,这些作家的风格各异,文字意蕴丰富,内容精彩纷呈,或感人肺腑,或启迪心智。
《浮生自在》分为三辑,分别是“放下的禅意”、“享受自在生活”、“静思与独处”。这本散文集,无论主题与内容,都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所收作品皆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是经典中的经典。
在这16篇散文中,其实没有一篇题目叫浮生自在,但全本读下来,依然让人觉得,无论怎样的文字题材,无论是怎样的写作者,最终都在诉说生活,最终留下的都是各人对生活的思考。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六),心情是很沉重的,但不得不说语言的生动通俗的,他其实是在追寻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是一个很大的思考题,他从生活的最低处出发,探讨人生的更多可能。
蒋殊的《大地之上,天空之下》,是写母亲生病住院的一篇长文,有写实的描写,有自己随时随刻的内心感受,开头一段里有这样的文字:
母亲在四楼病房。她一定已经做好所有的准备。母亲没有经历过手术,但一定以她特有的利落与聪慧,准备好所有,包括心理。
当读到这一行字的时候,我很想知道她的母亲怎么了?得了什么病?在哪里住院?要做什么样的手术?等等。
陪伴生病的亲人住院的经历,可能很多人都有过。我前几年曾带母亲到上海住院查病,她的病其实很怪,表现上看是腿肌无力,左腿没有力,走路不听使换,也走不到,几乎是一条腿拖拉着这条病腿,但是也不痛也不痒,也不红也不肿,看了好多医院,各种检查,能做的都做了,中西医办法都治疗过,就是查不出病因,效果也不明显,到上海专家医生查过后,结论还是不确定,不让住院,也说平时不用吃药,自己多注意保养,就让我们回家了。
我有一位同学,得了一种叫吞咽困难的病,也是没有好的治疗办法,最后差不多就是一点东西都无法吃下,去逝的时候一米七几的大男人,剩下几十斤的皮包骨。
有时候,我不得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只看淡才能更自在。
每个生病的人,都渴望活着,这是本能,但很多时候,命不由已,无论如何,都要接受自己的有限,就算你有钱有权,但在有些疾病面前,上帝给人的都是公平的。有的人,与已经生病的自己和平相处,把苦难埋藏在心里,把温暖呈现给世人,比如史铁生,他的文字永远不会死。
所谓自在,其实是一种完美的理想主义。
每读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都能让人产生新的感悟,人间没有绝对的自在,都是相对的。你选择了这条路,那另一条路上的风景便与你有无关了。
读汪曾祺的《西山客话》,给人一种从小视角的切入,写的又是凡人小事,记的是乡情民俗,谈的是花鸟虫鱼,即兴偶感,犹如在听一位朋友娓娓道来。
毕飞宇的《飞越密西西比》,写他一次独有的驾驶飞机的经历,很有趣,我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亲自体验这驾驶飞机的经历,在这本文集里,他这篇算是轻松的,他在文中提到了聂华苓老师,说她不允许他开飞机,但他隐满了她,最后,“聂老师的食指压着我的太阳穴,狠狠顶了出去”。
聂华苓曾经被世界各国三百多名作家联合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早年间毕业于国立大学,就是后来的南京大学,1964年就旅居美国,应聘至美国华盛顿《作家工作室》工作,还在爱荷华大学教过书,同时从事写作和绘画,创办国际作家写作室,在写作上很有成就,她的小说《翡翠猫》也很有意思。
在作者们的笔下,生活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洋溢着对世界丰富的爱,字里行间无一不彰显着他们独特的思考和体悟,让读者感受到灵魂深处的自在与安宁。
然而,所有的自在,都是相对的,都是一种完美的理想主义。
贾平凹在《又上白云山》一文中,说:
为什么活着,怎样去活着,不多数人并不知道,并不去理会,但日子就是这样有秩序或无秩序的过着,如草一样,逢春生绿,冬来变黄。
生存的艰辛,生命必然产生恐惧,而庙宇就是人类恐惧的产物,于是佳县就有了白云观。白云观是人敬神的地方,他说,人活在世上,总要信点什么。
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些更深的思考。人生在世,没有绝对的自在,正如人们追求的自由,也没有相对的自由一样,只不过是你选择了放下与看透,学会了独处与思考,有意让自己处在包容与豁达的状态中而已。
我是韩荆:《齐帆齐微刊》签约作者。
非专业钢琴迷,每天运动,偶尔远游。
深爱有温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