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作文题目出来的时候就是大家传播最广,最关心的时候。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学10年的老师,我也很关心。但是我总在想,为什么数学卷出来,传播就没有这么多了呢?
想来想去,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1.母语,我们都是学这个的,自然最感兴趣。2.可以半懂,数学、物理那多班是看都看不懂了,但是这个文字至少能够看懂,虽然题目要理解的深,也不一定,至少能够半懂。3.有话题,每种试卷的作文题目总能牵出话题来。4.回忆。往往能想的起自己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但是我想数学的最后一道题怕是记住的人不多了。5.想尝试,作文题目一出来总想想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写呢?但是数学,怕是看都不想看了吧~
其实这也是我的想法吧,一直也想自己试试自己会如何面对想在的高考作文,一个也是自己如何去培养现在的孩子。
今年我就浅浅的谈谈我对这些不同的作文题目,自己可能会如何去着手吧,以后如果又教回语文,我又该怎么做……
这道题如果只看字面的题“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当然是不会越来越少,不过我认为这个题目隐含的内容至少包含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人无法提出自己认知以外的问题)、技术的局限性(人性、文化、伦理都在挑战人工智能)、发展问题(设想AI能加速社会的变革,那么变革中的矛盾如何解决)、个人命运(个人的成长变化,问题会逐步增加)。更何况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短短几十年,人们的信息量爆炸式增加,问题指数般攀升,怎么可能会越来越少呢?
上学期开家长会我设想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说以后孩子的成长身边都会伴随一个AI生命体,那么这个AI生命体的底层逻辑究竟来自于哪里?究竟是回答亚当夏娃还是女娲造人?它的底层逻辑决定了它陪伴的孩子的价值观。
这道题看似说的是问题的多少,我以为它也在说着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发展。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轰动全球,中国从被排挤在航空航天之外,到自主建设空间站,完成新世纪最重要的航空壮举,各个国家都向中国申请月壤样本。这个故事足够立志,简直是爽文主角。登上高考作文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但是题目的最后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它落在了个人的成长之上。
人类就是在不断探索中成长,人们也总是牢记先驱和探索者,勇敢是所有人追求的品质。在这个题目中我认为人人都能写,但要立意高远,确实很难。题目把中国航天作为思考的题材,已经在引导更加高远的立意目标。
未知与风险,探索与成长,风险与机遇,哲学与存在,想象力也许是我能想到的。
这段话涉及到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保持自我和避免冲突之间找到平衡。
我挺喜欢这个题目,它切实的贴近了学生生活以及之后的人际交往。在《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自卑与超越》中都有提到倾听的力量,所以在坦诚交流中也包含着勇气与技巧。当然在这里面其实是对个人处事哲学审问。我喜欢它,因为它在不断地唤醒孩子们的生活。
这里面有冲突的面对、冲突的作用、自我认知与自我表达又有着情绪的管理与界限、底限的设定。每一个话题都可以是对个人内心的审问。
天津卷和上海卷虽然却有很多不同,但我认为也有很多的相似,对人和事的定义,也包含着对他们的认可度。
在《我们是怎么落到这一步》里面,充分写到了我们的审美是如何被别人定义的,我们的电影、书籍又是怎么样别人才认可的。最近两年里面清华美院的走秀引发热议、小学课本的插画出现在大众视野,都是让人深思的事件。
个人身份的认同、文化的认同、价值观的认同,题目将这些深远的问题带到孩子们的面前,也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环境、个人的成长去审视。
李其玉校长说:只是刷题得到的语文分数,会在灵活的考试中现出原形。会朗读,有阅读习惯的孩子,才能在语文中胜出。
现在的高考语文,对孩子的阅读、视野、国际形势等都有了巨大的要求。而阅读习惯错过了小学培养的阶段,进入课程密集的初高中又和培养?
我想我们在我们小学阶段,在阅读的课程上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