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隆冬腊月,街头巷尾开始有了年的气息。五堰的商铺里卓依婷声嘶力竭地唱着“新年到”,滴滴打车等位20多号;快递物流大部分停摆;连常光顾的烧烤摊儿都关门歇业……即便这“气息”浓郁醇厚,可实在是没了幼时对年的期盼,反倒嗟叹年岁渐长恐青春将逝。人到底是奇怪的动物,小的时候期盼快点长大,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待儿女绕膝时,却又格外的爱回想过去,回想自己如孩童般大小时的情景。
80年代的家乡还被叫做沔阳,那时的年关自有一番景象。乡下时兴腊月里办喜事(生日乔迁结婚等),免不了搭台唱花鼓,或是说善书,咿咿呀呀的听得似懂非懂,却也知道了白娘子水漫金山,穆桂英挂帅,薛仁贵征东、秦香莲与陈世美…腊八过后是小年,迎灶神祭先祖,自此鞭炮声不绝于耳!除夕要燃烛守岁,那晚父母长辈们会在厨房蒸煮油炸开卤锅,小伢子们可以放肆地玩耍看电视,间或跑到厨房去偷吃[坏笑][色]有女儿的人家初二会很忙,恩娘姑爷携子女浩浩荡荡地回娘家,老父母或兄弟姊妹七盘八碗的候着,席上自然少不了沔阳三蒸和排骨藕汤糍粑米团子!一边吃着饭一边欣赏着门口的采莲船和渔鼓,运气好还会得着舞狮子和舞龙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一晃就到了上九日,凌晨开始鞭炮烟花响不停,祈求玉皇大帝保平安。送完年后元宵节到,大人们又开始忙着做汤圆子和糊灯笼,黄蔑编的灯笼外面用浅白色粗糙的油纸糊上,纸面画上梅兰竹菊图,邻居田家的木阳叔画得一手好画,各色颜料挤到白色盘子里,用细细的毛笔(叶筋笔)刷刷几下即成,小朋友们围在四周,佩服得五体投地,小小的心里便种下了画画的种子,无数次的夜晚用想象的画笔描摩着长大后的美景。逢正月十五天气好,夜晚的月亮便又亮又圆,小伢子们打着灯笼满湾子串,比谁的灯笼亮比谁的灯笼好看!玩到夜半也不想归家,乡村寂静的夜空中,充斥着伢子们的嬉笑声打闹声和童谣声:月亮哥,跟我走,走到袁家口,换笆篓,笆篓笆,换枇杷;枇杷软,换竹片;竹片尖,杵上天;天又高,好打刀;刀又快(锋利),好切菜;菜又甜,好过年……
正月过完还有二月二接土老爹(土地公公),乡亲们每户派代表一起吃流水席,抬上土地公公的神像全湾子遛一遍,求他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旧时的沔地年年洪灾,为保汉口,在汉江支流襄河边的杜家台或东荆河边的杨林尾开堤放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无助的百姓便只好望上苍祈福求赐,生活的颠沛流离给了沔阳人悲情直耿坚忍顽强善言和巧思,或许这也是花鼓悲腔、楚剧、沔阳小曲、善书道情等民间艺术习俗得以留存下来的主要原因吧。
……
无手机ipad,童年时光依旧过得精彩绝伦;无零食美衣,童年时光依旧光鲜亮丽,比婆婆熬的麦芽糖还要甜蜜,比夹巷的栀子花还要沁香,比五月天的麦子还要金黄。
——-《襄河岸边·年关》2018.2.5写于风情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