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口中常说的有句话叫“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把有病和没钱放一起说可见这两者对于人们有多重要,这是对没病的祈祷,对有钱的期望。可是人吃五谷杂粮,有钱不是一定的,但有病倒是肯定会发生的。
除了医院的工作人员,去医院恐怕是没有一个人喜欢的,对于我这个对气味特别敏感的人来说更是避之不及,但若是自己或家人生了病,不去又是万万不行的。这次因为家人生病,我也算是过了一个星期的“医院生活”,感受了浓缩在医院这个特殊区域的人生滋味和世间百态。
一进医院大厅,就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混杂着各种药味、挟裹着众多病人及家属的气息,相比外面清冷的世界,骤然加高的热度和相对密闭的空间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放眼望去到处是人,导医台护士忙着回答各种问询并指导着门诊挂号的科室,挂号处的一排窗口前都排着不短的队伍,好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让一些年轻的病患及家属用起了微信挂号和缴费,减轻自己的劳累之外也减少了排队的人次。大厅的椅子上坐满了等着的病人和家属,扶手电梯不停地护送着一拨拨的人,固定电梯门前也都是站满了等待的人。孩子的哭闹声、病人痛苦的呻吟声、家属的抱怨声都充斥在这个空间里,本已焦虑的情绪更是增添了压抑和紧张。真是不进医院不知道每天有这么多人生病。
到了医院,再急性子的人恐怕也得被磨慢了下来。挂号缴费——等,看门诊——等,做检查——等,取检查报告——等,病患及家属在各科室之间来回穿梭,到哪儿都是等!等!等!
好在到了医院的人,无论是病人还是家属,彼此间似乎都去掉了在外面世界里的隔膜,虽然不同病但同心同理,无形中就有了一种放松亲近的感觉,大凡有什么不清楚的事情,不论是谁随口一问,基本都会有热心人指点或介绍,这种融洽在住进病房后更是有很深的体会。
我们住进的是脑病病房,男女混合住,因为病区床位都已住满,病房的走廊里还住着不少的病人。医院果然像个大家庭,一进病房,病友及家属间就开始了互相询问和问候,从病情交流到陪护人员身份一下子就互通明白了,及至几天住院下来,陪护的家属间除了互相照应帮助之外,彼此的交流和查问更是深入到各自家庭内部。或许是同病相怜让彼此都脱去了对于陌生人应有的防备和包装,也或许是陪护的辛苦和无聊让人更有倾诉的欲望吧,在彼此的叙述中寻得支撑和理解,也化解着内心的紧张和焦虑。短短的几天下来,大家从陌生到熟悉,讲着彼此的故事,也转着别人的故事。
时间就在每天紧凑又枯燥的医院程式中流逝,病房里的病人和家属也在不断地流动着,不变的是永远悬挂在轨道上吊水用的挂勾、淡蓝色的轨道隔帘、印着医院名称的白布床单以及充斥在空气中的药味,还有病房里留下的一段段的家庭情景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