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期间的一些碎碎念……回过头来看也蛮有趣的,so摘出日记的一小部分分享出来,再羞耻也是曾经的自己啊~
2018/03/10
这就是压抑。它一方面在掩饰,另一方面又在暴露;一方面在隐瞒,另一方面又在揭露。压抑从来不会使被压抑的东西消失。——奥达拉
2018/04/01
“吸引力法则”
You are what you think, not what you think you are.
思想集中于某一领域时,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过来。
所以,试着全身心投入吧,心理学!
2018/04/05
变化+不适应 → 情绪不良(困扰、绝望、悲观等)→ 心理问题(抑郁,焦虑😷……)
2018/04/17
意志活动的努力程度取决于动机。——布鲁纳(美)
学发展这本书,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体会到了生而为人的幸福、意义,活着真好。
2018/07/02
我应该接受,我是一个普通人,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只是有些人在某个领域特别优秀,所以看起来不普通。又或者,有些人的性格里有特别突出的一面,比如天性叛逆,比如情感热烈,又或者极其冷静内敛,这些显眼仿佛带刺的东西,同样也会让一个人看起来很特别。而就在这些想法中,我突然发现,我所谓的“看起来”不普通跟“看起来”很特别,说明我追求的仅仅不过是表面引人注目的东西,其实我错了,真正不平凡的人绝不是表面上的张狂抑或冷酷,而是他长久以来的积淀,在不同环境的锻造下,他变得坚韧而自信;在残酷的失败中,他汲取力量,变得冷静而谨慎;在不断地感恩与感悟中,他变得乐观迷人……
今天还看了关于乐商的一篇研究报告,我再一次明白,所谓的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也都是受后天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而自信,也必然是后天经验的积累。虽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少一部分人生来就不平凡,但他也是不完美的。并且,如果一个生来就不平凡的人想要过不平凡的一生,他也只有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我确实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甚至性格里也不存在什么太尖锐的东西,可这不代表我就平庸啊。每一种性格都有它的两面性,性格中性的我,属于风向星座的我,确实就像一阵风,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表现出不一样的姿态,我可以很热情,也可以很含蓄;可以很感性,也能理性分析。
这样,不也很好吗?
像风一样,多自然。
何必去纠结到底特不特别呢?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不是吗?
📖 2018/07/04
《用户体验要素》读书心得
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ux入门书籍,纵观全书,还是有一些跳出书籍本身内容之外的感悟。
本书讲述的是设计一个产品的全过程应该包含的五个要素,而设计一个产品,也就是完整地,成功地做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一切的基础,应该是明确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是清晰而具体的。接下来就是像本书末尾提到的,这个过程不是“短跑”,而像一场“马拉松”,它需要你有大局观,知道自己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知道慢下来调整,以更好地重新继续征程,在每一个岔路口,你也必须放慢脚步,确定未来的方向,这时候就可以参考自己最初的战略和目标,从而知道此刻选哪一条路才是更有效率,更正确的。暂时看来,虽然这样的停顿很浪费时间,但它却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因为方向错了,很有可能你永远也到达不了终点。
反观我以前在完成一个ppt时,更多关注的只是外形的美观,整体的和谐统一,这都只是属于表现层,太多的时间花在这上面,让我忽视了我做这个ppt的目的,也让其内容显得不充实,缺乏说服力和可读性,可以说是“华而不实”了。
📖 2018/07/07
关于“自我”与“归因”的感悟
题外话:7月7日啦~还有正好14天,两周的时间,加油啦~嘻嘻,按计划来的学习+生活,感觉很满足呢。
这两天开始第二遍学习《社会心理学》,准确地说是“心理学的社会学”。头两章的内容是有关“自我”和“归因”的,学习完后,我再次有了新的启发。
就像心理学家贝姆所说的,人们常常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力等,因此对自己的推论也是依赖于自己外显的行为。我们在生活中与环境,与他人有许多互动,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其中必定有成功或失败,而我们对这些有关自己的事情的归因,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自我的理解与判断,这些判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我们的自我图式之中,进一步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做法,选择。所以每个人是否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归因,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归因方式,是不是犯了归因错误,心理学家Kelly认为最好的归因应该遵循规律性协变原则。任何一个结果的产生不可能源于单一因素或者简单直接的某几个因素,这也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要全面,有深度。但是,如果暂时做不到这一点,我也不妨试着使用有利于自己的归因方式,保证偏差范围的前提下,来思考事情的原因。
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它经常是不客观的,受他人反馈的左右,也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其实我要做的只是专注于当下,专注于此刻的自己,把该做的事情做了,不违背自己的本心,这样也省去了多余且没用的焦虑,更抓住了宝贵的时间。这样一来,相信在不知不觉中,我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从初中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是谁?结果直到今天,我也弄不清自己到底是谁,可能是这么些年来我变化得太快,以至于思维跟不上了吧,哈哈。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嗯……这个永恒的话题……
😢2018/07/13(提前面试未取得资格)
哭哭哭
面试资格都不给的吗???
我恨!!!
老子凭自己本事考上给你看!!
有什么了不起的。
.
.
.
.
.
.
.
.
.
🎉🎉🎉
2019/03
xixi, 我这还不是考上了😄✌️。
summary&review 👀
回顾这一年多的考研,觉得说难是真的不难,说简单也确实不简单。认真学习,把该看的都看了是必要的大前提;一步一步把所有的知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不断内化了是关键。而对于心理学这个学科来说,能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用于提升自我认知与反思,更是有buff加成的效果,学习过程也不至于太枯燥乏味。
但是啊,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最最难跨的关口永远是自己内心这道坎,焦虑、恐惧、失望、自我否定、精神疲乏……(考研期间这些情绪一般是如影随形,阴魂不散。)每一种情绪恶魔都能轻易将你撂倒。
▲其实真的实在调整不来也可以选择放弃,考研需要很大的时间成本,积累两三年的工作经验一样可以获得成就,还能积累一定财富,提前了解社会,就看你到底想要什么了。所以考研不是人生唯一出路,只是一种选择罢了。
话说回来,想要克服这些情绪“魔鬼”也很简单:
首先必须正视这些情绪,而且时刻作好与它们战斗的准备。我自认对于焦虑没有很强的应对能力。记得自己最焦虑的时候采取的是“佛系策略”,即告诉自己:焦虑就焦虑吧,事情该做的做,做完了想焦虑就继续焦虑,这样起码不耽误事儿啊,痛苦就痛苦点吧……(我还会看微博上研友们发的一些评论动态,发现:啊,原来大家都一样,有的人比我还夸张诶……(一波向下的社会比较,此处请勿模仿。))
其次就是一句话:just do it!找准目标,去做就完事儿了!沉浸于负面情绪从来不能解决问题,积极面对、不断调整、立刻行动才是上上之策。(Tips:运动也超有效哦~!!)
选了这条路的宝宝们,不用怕!卷起袖子就是干啊!!!
加油⛽️⛽️⛽️~~~!!!
「最后小声剧透:别的不清楚,对于咱江苏的学生来说,考研,个人认为难度不到咱高考的1/10,and南方的大胆往北方考,真滴真滴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