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昉,博陵望都人也。父孟良,仕魏,位大司农卿。从武帝入关,为梁州刺史。昉轻狡,有奸数。周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位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帝失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又素奇隋文帝。时文帝以后父故,有重名于天下,昉遂与郑译谋,引帝辅政。帝固让,不敢当,昉曰:“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帝乃从之,及帝为丞相,以昉为司马。时宣帝弟汉王赞居要冲,每与帝同帐而坐。昉饰美妓进赞,赞甚悦之。昉因说赞曰:“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后,入为天子,此万全计也。”赞时年未弱冠,性识庸下,以为信然,遂从之。文帝以昉有定策功,拜上大将军,封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皆为心膂。前后赏赐钜万,出入以甲士自卫,朝野倾瞩,称为黄、沛。时人语曰:“刘昉牵前,郑译推后。”
—北史 列传第六十二 刘昉
“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这是拿一整个国家和皇帝的宝座相让,形同过家家,比如市场上买菜,你买,你就拿走,你不买,我就买走了,刘昉其实志在财货,疏于吏职更不以为意,碰巧的是他工作在前皇帝身边,所以成就了隋文帝,至于后来刘昉想要发展他的个人爱好,专心于自己聚敛财货的本职工作,而隋文帝仍然以为关心天下大事才是刘昉的职责所在,两个人的意思走岔道了,当然,这个时候隋文帝已经是皇帝,而不再是丞相的时候,我想让你刘昉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如果我想让你关心战事,而你还整天闲游玩乐,我这个做皇帝的让你担任这么个要职,却没人分忧,当然会焦急,焦急的同时便会愤怒,愤怒以后就自然昔日恩情日薄,日薄西山,刘昉也就归了西山。
古代皇帝让大臣归西最直接了当的办法就是说他谋反,你也不想想,刘昉要是谋反的话,当初为什么要把丞相的位置让给你杨坚,跟着还要帮你把汉王赞支开,让你顺顺利利稳稳当当的坐上皇帝宝座,到现在才想到要谋反,是不是晚了点?
--Dec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