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期,群雄倍起,秦穆公在位期间称霸西戎,被周天子封为“西戎伯主”。这个名号来之不易,当时南方有楚成王的荆蛮强楚,又与晋文公励精图治的晋国霸业相接相邻,地处中原西北之边,世代与西戎数国兵戈周旋。
还好,秦国向来都是大国,不需要如郑国一般,在楚与中原的夹缝中,为了自保做墙头草随时倒戈,但想要强者中拼出个伯主的名号还是有些吃力。
不能学楚国的蛮横无信,那便如齐晋一般行仁义之师吧!提到仁义,有人会把秦穆公和宋襄公放在一起,可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仁义也是有条件和底线的,若是分不清个孰轻孰重,熟缓熟急,不顾后果只为名声,乱行仁义,那就如毛爷爷评说的: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若说穆公的为人,大体上观其一生作为,说他仁义,有点委屈了他的强军霸业。不如用气度形容更为贴切,每每读来古书中和他有关的情节,总有种超然远见的轩昂气度。
胸中自有丘壑,处理问题时不为眼前的情仇利益所绊,这是气度。
历史上秦穆公三定晋君,晋惠公就是他扶持上位的,而惠公上位之后背信弃义,当初许诺的城池一推再推就是不给秦国,穆公忍了。各国去结好周王时,秦晋相见,穆公本可以夜袭晋君,可他没有因为私怨偷袭,维持着自己惠恩于晋的好名声。穆公心中自有丘壑,他了解晋惠公的奸蠢,等他多行不义必自毙。
果然,晋惠公在位后麦禾连年不熟,引起了举国大荒,只好厚着脸皮向秦国求讨粮食,秦穆公当然可以借此打压一下晋国,不给粮食,可穆公却说:负我者,晋君也,饥者,晋民也。吾不忍以君之故,迁祸于民。
然后发生了春秋史上有名的“泛舟之役”,秦国给晋国运送的粮食数万斛,于渭水,河,汾,雍,绛之间,船船相接,来救晋之饥,晋人无不感悦。
这是秦穆公的气度,不因此失彼,泛泛之舟令人敬佩他的远见,不但未陷入晋国设下的仁义圈套,反而得到了两国人的好评拥戴。
可愚蠢的晋文公却频频趁人之危,第二年,秦国又闹了饥荒,向晋国求粮,晋国不但不给还要趁机攻打秦国。穆公从不是软弱之辈,秦国一年的饥荒虽艰难,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实力照样有,加上秦国对于晋国的民怨和晋国一味失礼,秦穆公率先出兵收拾晋国,晋国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给了当初承诺的城池还被秦,俘虏了晋惠公。
我对你仁义,可不代表你可以仗着我施舍你的仁义,一味的放肆,我能将你扶上去,也能让你摔得更惨,别忘了,你的一切是我给的!
气度就是在人人都锱铢必较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宽宏。
秦国地处西北边陲,西戎风俗和兵战形式都互相影响着,比如秦穆公发展起来的骑兵作战。秦穆公喜欢骏马,并甚是重视饲养良马,有一晚他的良马于夜里丢失数匹,原来是岐山之下的三百野人偷食。旁人都准备穆公一声令下将野人围捕,可穆公却说:马已死矣,又因而戮人,百姓将谓我贵畜而贱人也。
穆公又在众人惊诧之时,将军中美酒送于野人,告诉他们,吃马肉不喝酒会伤人的。三百野人本以为自己会没命,却没想到又被赐酒,从此感恩戴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施薄报薄,施厚报厚。秦穆公带着饥饿之师于强晋交战而险胜那回,有书称,便是这三百野人为报君恩,于战役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使秦国得胜。
秦穆公并未因野人吃了自己心爱的骏马而迁怒于他们,再爱惜骏马,也分的清楚人和牲畜的贵贱轻重,不像卫懿公好鹤丧志,视鹤比人还重要,最终亡国。
审时度势,明白何时该进该退,不去咄咄逼人,下血本争那并无把握的事情,甘愿让道,蛰伏蓄势,这是气度也是智慧。
秦穆公助晋文公重耳登位之后,秦晋之好因此形成,穆公深知重耳的贤能和他欲图方伯之位的野心。虽说秦晋都是大国,国力相当,彼此国君都有争方伯的能力,但穆公顾全大局,不愿以一时的较量让自己和重耳处于尴尬的形式。
重耳在位初年,周王室发生篡乱,秦晋都收到了周天子的告命,谁能先勤王谁就在争霸之中占据重要的首位。两国均欲行,但重耳借路抢在了前面,大臣都劝穆公一起去勤王,穆公说:寡人非不知勤王美事,但东道未通,恐戎狄为梗。晋初为政,无大功可以定国,不如让之。
有人说穆公软弱,丢了这个勤王图伯的好机会,可我并不如此认为。强强相争,必有一伤,重耳势如破竹而来,携的是必得的决心,应避其锋芒而缓之,况且秦国本就是无可争议无人敢犯的强国,穆公让于重耳,于私情有宜,于国事无殇,免了没有把握的征战劳民,若要图个方伯之名,实力已有,早晚盈握!
这是穆公懂得进退的智慧,他有远见,知道重耳的气势刚起,随而助之以相好,是最恰当的选择。
气度,在明辨是非的同时,又有海一般的胸怀来容人之误,信人则不疑。
晋襄公登位后,秦穆公伐郑,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员大将带领庞大的秦军出征,最后郑国没伐成,反被晋国夹击全军覆没,三个人逃回了秦国。按军法来说,兵败者死。可穆公却丧服出迎,把失败的责任全部归于自己,更加重任孟明视,操练兵法,日日精进,欲报晋全军覆没之仇。可强晋又连续两次打败了孟明视的军队。人人心灰意冷时,唯有穆公坚信孟明视之贤,继续重用操练兵法,并认为唯有孟,可以打败晋来雪耻。
果然穆公目光长远,孟明视操练的秦军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吓怕了晋军,震慑了西戎。穆公亲自来到当年在晋国战败之地,为牺牲的秦军封尸。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孟明这一将,让穆公灭掉了西戎二十国,扩地千里,“西戎伯主”当之无愧。
以为霸主都是气吞山河,咄咄逼人的威慑模样,行起事来,挥斥方遒,霸道凌人,点滴不让,可那不是能坚持太久霸主。穆公的霸业如浩瀚的海,波澜不惊,同时容得下四代晋君,容得下西戎千里,在春秋乱世中且退且进,终不枉英明一世。
他如一位立于庙堂上浅笑清风的智者,对于纷争早已看得明白,又仿佛用一生在下一盘棋,何时何处落子,随意又有深意,他深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福祉和祸患,让一切进退得当,又不失大局。穆公的气度,决定了他的纵横春秋,传唱后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