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财务|日常报销的拖拉说起
读完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被一句话当头棒喝:“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对照自己这大半年来的工作,所有项都能按照工作计划的时间节点去保质保量的完成,唯独财务的日常报销屡屡拖延,我所谓“忙不过来”只是借口,真正的问题是我从未把“有效性”当成一种刻意养成的习惯。
一、对照德鲁克:五个习惯我缺了哪几环?
1. 时间:我从未记录过处理单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也不承认“碎片时间”可以被系统利用。
2. 贡献:我把报销视为“行政杂务”,忘了它本身就是对财务准确性和项目成本的贡献。
3. 长处:其实Excel批量导入、图文识别都能很好的去运用,却嫌麻烦,宁愿手工记录——典型的“用短处工作”。
4. 要事优先:重要且紧急的永远是客户的Deadline,而“重要不紧急”的报销被我无限后置。
5. 决策:没有一次真正坐下来,设计一套“单据日清”规则,导致每一次都临时挣扎。
二、下一步行动计划:把有效性练成“弹音阶”
德鲁克说,习惯必须靠反复演练。就像钢琴家每日音阶,我要把报销拆解成每日可完成的“音阶”:
1. 固定时间:每天晚上睡前15分钟设为“单据处理专用时段”,手机倒计时,时间到立即停;
2. 一次一事:出差单据、购买物品发票、日常费用分三格文件袋,当天只处理一格,减少心理负荷;
3. 模板化:出差在外也要每晚回来坚持当天的《日常报销表单》里的数字填写。
三、从报销延伸到工作的有效性
如果我能把这套“日清+模板”的机制跑通,它就可以迁移到项目复盘、客户跟进、团队培训等任何“重要不紧急”的场景。有效性不再是高悬的口号,而是一个可以复制、可以量化的流程。
最后的总结
德鲁克说:“人人具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拖延不是因为缺乏天赋,而是缺乏把有效性变成习惯的训练。下一次,当财务部的报销催促名单再发过来,我希望自己的名字第一次不在上面——那就是我弹出的第一个完整“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