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童年的许诺》,让我很纠结。面对现实的残酷,一切语言似乎都是多余的。特别是这种残酷,很多来自于挚爱的母亲。对于儿子,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来自于母亲,然而这种爱,从某种意义上,又是一个无形的枷锁。主人公罗曼·加里随母亲流浪在异乡法国,他的一生都活在自己童年时对母亲的许诺里,他努力成为自己母亲希望成为的人:一个出人头地,头上带有光环的俄罗斯籍法国人,为此,他将只为女人、荣誉、国家而战斗。这是母亲从小就让他刻在心里的人生信条,在这种信条下,罗曼·加里一路前行,直到失去自我,这就是我的纠结之处。影片以罗曼·加里对于人生的回忆作为线索,他当下面对的人生问题,全部来自于母亲,他所有的成就,也全部来自于母亲。
也许没有一种爱是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实现的,人生的逆袭,来自于生活的反作用力。逆流而上,还是随波逐流,这是一个母亲给儿子做出的人生选择。母亲用她现实的生存之术,身体力行,给儿子做出榜样,用时时刻刻的关爱、叮嘱、激励,给儿子前进的动力。一直到死,母亲都用她无所不在的力量,那些在病榻上提前写好的信件,用自己的精神力量,鞭策、鼓励儿子。母爱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此,她的付出,是世上最无私的牺牲,她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生命,为儿子铺出一条光明的道路。罗曼·加里最终成为一名在法国有所成就的俄罗斯犹太人,也许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本心,但是他完成了母亲给予他的使命,一个来自童年的许诺。
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我没有想到,在欧洲我也隐约看见了中国人的普世价值观。孝,其实就是顺,顺从父母即为孝。影片中的忠,实为一种出人头地的手段,最终还是为了对母亲的孝。今天的中国人判断一个人可不可靠,最主要的标准,也是这个人是不是孝顺。如果连父母都做不到孝顺,对国家何来的忠,对朋友何来的信。
人生来自由,却无刻不在枷锁之中。罗曼·加里,一面感恩母亲给自己人生的鼓励,一面也必须承受失去自我的痛苦,这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喜悦并不能免去内心的创伤,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罗曼·加里抵抗宿命,自我解救的方法是写作,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他通过写作,这种极度个人化的手段,开释自己的人生。文字将痛苦客观化,理智开始慢慢治疗伤痛。
“每当一个女人揽你入怀,诉说心事,那不过是残羹冷饭而已。她们用温暖的双臂拥抱你,用温柔的双唇说爱你,但你深知:在很久以前,你就已经找到了甘泉,并一饮而尽。”过度的母爱给罗曼·加里带来的不仅仅是失去自我,还有对爱情的诠释。一个完整的男人,应该在母亲的关爱下成长,但最终使他成为男人的,必将是另一个给予他爱情的女人。罗曼·加里感受不到来自妻子的爱情,便注定一辈子是自己母亲的孩子。即使他两次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成为功勋飞行员,荣任法国驻联合国发言人及驻洛杉矶总领事,功成名就的他,依然无法切断痛苦的来源,那些来自母亲的生前身后的爱。
爱到至深,就是自私。爱一个人,就是想要把那个人变成自己。母亲生养了我们,视子女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她未实现的梦想,需要我们去实现,这是所有儿女对母亲的许诺。罗曼·加里的母亲,就是普天下所有的母亲的缩影。当我们回首来时路,你会看见,有一个人一直站在远处,那就是母亲,她的存在,是我们所有力量的源泉。她的爱之所以显得自私,是因为她的世界,只有你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