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先生,我们为何希望有个伴侣?
答: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单独生活,因此他们需要伴侣。单独生活需要极大的智慧,而你必须独处才能发现真理。你如果有伴侣,有丈夫或妻子或是有小孩都是很好的,但是你知道,我们就在其中迷失了,我们在家庭及工作中迷失了,在这种无聊、单调的腐化中迷失了。我们习惯了这种生存方式,一旦想到必须独处,就变成一件可怕的事。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是丰富的,我不是指在金钱、知识上的丰富,因为那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我指的是无始无终处在真理的活动中的丰富,那么伴侣关系就变成次要的事了。
你就会发现惊人丰富的内涵,这些丰富的内涵是政府不能抽取、别人不能败坏的,它永远是不会被毁灭的。
看到这一段克氏的回答,再听到明心九型财商课上闵师回应Eva说:在职业的空档期,那是一个完全不忙,甚至是空虚的、寂寞的,没有任何东西依赖抓的时期,是神圣珍贵的,要好好把握。
听到这段话后内心感触颇多:
我们的生命中有或大或小的空档期的,感情的,事业的,孩子的,亲人的,身体的,失去心爱之物的……或许我们都没有想过要停留下来去面对,总是忙不迭的奔赴另一处追寻填补,更别说有曾去感受过那个空档期里没有任何东西可抓的时刻。
曾经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朋友说看了我的那篇《心灵创伤是一场自我的骗局》而“获救”了,但不久依然会反复以前的模式,然后赶紧又看我的文章,然后发现自己总是依赖别人的爱和力量才能存活,活得很被动......
当时看到这一番话后我内心既复杂,也感动,特别能感同身受,我明白她要想从那个模式里出来是可以的,但需要经历慈和悲的洗礼,需要勇敢地向前走一步,去搞明白这个依赖后面的东西,乃至爱到底是什么?
选择另一段关系填补是容易的,逃到一些事情或者所谓的“热爱”里也是容易的,但我体会到这些真的都只是暂时的慰藉。
如果这份失去的空档期让关系的焦点有一个变化的机会,转而去面对失去本身,面对那些空虚,寂寞,孤独……深入它们,就是在那个抓住救命稻草的被动、挣扎的扑腾里,让自己彻底沉入水底,在什么都抓不到的那份恐惧里,去探究真相:为什么一定要非抓不可呢?
但是,探究与面对的过程会遇到外在的阻挠及内在的冲突。世人的无明观念、评论、攻击、奚落会拉扯……内心的恐惧、痛苦、自怜都会涌来......真正的勇敢就是全然的去面对这一切,全然的面对与探究,真相会在某个不期而遇的一刻浮现,自由、解脱与证悟就会降临。内心那些冲突挣扎的东西止息时,外在的改变会不期而遇地同时发生,一直渴望驾驭外在那些东西的能力不知不觉间拥有了,可以自由地活在一堆观念里(为用),但不会再被其裹挟困惑。
那天母亲与姨妈们聊天,说到我爱人离开后的生活孤独无依,眼眶都眨红了。当然我完全懂得她眨红的眼睛背后是对我的那份担心。但她不明白,做到那个真正的无依,恰恰需要沉到那个完全失去“依”的水底里,才能领悟那个“依”是一系列自我的恐惧,占有,填补的外壳,只有当从那个依赖的恐惧里出来才是一份主宰,这份主宰的无依是一种最大自由的“依”。
我们平常所说的两两相依,如果在无明中,必定是伴随着痛苦的,这不是无中生事,这是关系到我们是愿意一直被无明牵制,还是愿意去看到“依”背后所隐藏的一切。明白“依”的全部内涵,再去依就是一份自由的依——去除所有的依赖才能明白爱!
想起Sadhguru和闵师的一段话:“在实相的层面,为了获得那个能主宰的喜悦自由爱的幸福,你的家庭、婚姻、爱情和事业其实只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而绝对不是去直接得到这种幸福的地方!因为幸福的究竟障碍是对自我的不了解,主宰的幸福来自对自我真相的彻底觉悟。”
真的是这样啊!不要以为婚姻,事业,孩子是直接得到这种幸福的地方,关系中总是布满控制、占有、嫉妒、痛苦、焦虑、冲突,以及害怕失去的恐惧,如果不将这些掩耳盗铃般的困惑解开,不亲近探索这些“不好”感受背后的真相,主宰的“好”永远无法降临,但它其实就在不远处了……
答: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单独生活,因此他们需要伴侣。单独生活需要极大的智慧,而你必须独处才能发现真理。你如果有伴侣,有丈夫或妻子或是有小孩都是很好的,但是你知道,我们就在其中迷失了,我们在家庭及工作中迷失了,在这种无聊、单调的腐化中迷失了。我们习惯了这种生存方式,一旦想到必须独处,就变成一件可怕的事。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是丰富的,我不是指在金钱、知识上的丰富,因为那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我指的是无始无终处在真理的活动中的丰富,那么伴侣关系就变成次要的事了。
你就会发现惊人丰富的内涵,这些丰富的内涵是政府不能抽取、别人不能败坏的,它永远是不会被毁灭的。
看到这一段克氏的回答,再听到明心九型财商课上闵师回应Eva说:在职业的空档期,那是一个完全不忙,甚至是空虚的、寂寞的,没有任何东西依赖抓的时期,是神圣珍贵的,要好好把握。
听到这段话后内心感触颇多:
我们的生命中有或大或小的空档期的,感情的,事业的,孩子的,亲人的,身体的,失去心爱之物的……或许我们都没有想过要停留下来去面对,总是忙不迭的奔赴另一处追寻填补,更别说有曾去感受过那个空档期里没有任何东西可抓的时刻。
曾经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朋友说看了我的那篇《心灵创伤是一场自我的骗局》而“获救”了,但不久依然会反复以前的模式,然后赶紧又看我的文章,然后发现自己总是依赖别人的爱和力量才能存活,活得很被动......
当时看到这一番话后我内心既复杂,也感动,特别能感同身受,我明白她要想从那个模式里出来是可以的,但需要经历慈和悲的洗礼,需要勇敢地向前走一步,去搞明白这个依赖后面的东西,乃至爱到底是什么?
选择另一段关系填补是容易的,逃到一些事情或者所谓的“热爱”里也是容易的,但我体会到这些真的都只是暂时的慰藉。
如果这份失去的空档期让关系的焦点有一个变化的机会,转而去面对失去本身,面对那些空虚,寂寞,孤独……深入它们,就是在那个抓住救命稻草的被动、挣扎的扑腾里,让自己彻底沉入水底,在什么都抓不到的那份恐惧里,去探究真相:为什么一定要非抓不可呢?
但是,探究与面对的过程会遇到外在的阻挠及内在的冲突。世人的无明观念、评论、攻击、奚落会拉扯……内心的恐惧、痛苦、自怜都会涌来......真正的勇敢就是全然的去面对这一切,全然的面对与探究,真相会在某个不期而遇的一刻浮现,自由、解脱与证悟就会降临。内心那些冲突挣扎的东西止息时,外在的改变会不期而遇地同时发生,一直渴望驾驭外在那些东西的能力不知不觉间拥有了,可以自由地活在一堆观念里(为用),但不会再被其裹挟困惑。
那天母亲与姨妈们聊天,说到我爱人离开后的生活孤独无依,眼眶都眨红了。当然我完全懂得她眨红的眼睛背后是对我的那份担心。但她不明白,做到那个真正的无依,恰恰需要沉到那个完全失去“依”的水底里,才能领悟那个“依”是一系列自我的恐惧,占有,填补的外壳,只有当从那个依赖的恐惧里出来才是一份主宰,这份主宰的无依是一种最大自由的“依”。
我们平常所说的两两相依,如果在无明中,必定是伴随着痛苦的,这不是无中生事,这是关系到我们是愿意一直被无明牵制,还是愿意去看到“依”背后所隐藏的一切。明白“依”的全部内涵,再去依就是一份自由的依——去除所有的依赖才能明白爱!
想起Sadhguru和闵师的一段话:“在实相的层面,为了获得那个能主宰的喜悦自由爱的幸福,你的家庭、婚姻、爱情和事业其实只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而绝对不是去直接得到这种幸福的地方!因为幸福的究竟障碍是对自我的不了解,主宰的幸福来自对自我真相的彻底觉悟。”
真的是这样啊!不要以为婚姻,事业,孩子是直接得到这种幸福的地方,关系中总是布满控制、占有、嫉妒、痛苦、焦虑、冲突,以及害怕失去的恐惧,如果不将这些掩耳盗铃般的困惑解开,不亲近探索这些“不好”感受背后的真相,主宰的“好”永远无法降临,但它其实就在不远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