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大学》其中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冶,国冶而后天下平"可以看出《格物》的重要性。
什么叫格物?格物中的"格"是指让人明白物的道理,发挥人、物、事天性,让人具备至善的智慧。而"物"指万事万物,身体是眼身物,情欲、欲望是心物,我们眼、耳、鼻、舌、身体感受到的是外物。也是"内圣而外王"内圣教化内心,安顿心灵,扫除心物,启动人的良性和良知。
我们能生活在这个时代,真的很幸运,在教育的普及年代,但我们却沒有学会格物而导致因头脑储存许多知识而一片混乱,所学的知识沒有得到正确的使用而在脑海里积成霉垃圾。
我们所学知识,应该学会分析它属于哪个层面,知道它的性质,用阴阳五行来判断的原理来达到格物,格物到他们的本性,格物非常关键,我们要想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就要"格物",那么想学会格物,格物的方法可以从恢复本体的感知力开始,孩子的感知力很强,但解读力很弱,因此我们要给孩子注入正确的引导。
格物这个形的层面,就是桩法,就是生命系统还原阴阳,阴阳属性,知道它的性质,然后用起来方便。当大脑系统越来越清晰时,那么新来的东西你就知道它的摆放。例如:《食物》我们吃食物先了解它的性质:寒性、热性、凉性、性平…万物知道他们的性就可以合理使用而无反作用。
格物中的"物"分为有形(身)和无形(心)有形和无形是一体的,要身心统一,天人合一,通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格物首先要找到真实的自己,寻找前要看清自己原本的自己真的是"真我"吗?就拿我自己举个例,以前我是因为家里穷被亲朋好友否定,然后内心渴求得到认可,所以变得很要强,很多人都会外强而内弱。所谓"内圣才能外王"内圣就是格物、致知、意诚、心正才能修、齐、治、平。大部分人都外在寻找而忘却内求。
回忆从前的自己,不会拒绝,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揽,到后面自己内耗到连一根稻草都能把自己压垮,因此格物之后要学会爱自己,保护自己,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自己的脑袋里,学会用站桩、调息、冥想把自己的大脑清零和放松,邀请日记本作为自己的秘书,能够做的打勾,不能做的放一放,不好的情绪也学会转化成正能量,比如唱一首歌,弹一首曲子,练练书法…。把"想"的东西通过"做"来转化,做到读在经典,行在生活,重新树立目标,要认知自己是什么料,可以把自己放到什么样的位置上,然后量力而行,自己做不到的借外力,找别人去做,留些积德和空间给别人,格物给自己新的定位,用阴阳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做真实的自己,化育自己,"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回归身心,让自己身心合一、让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推己及人。